近期,中国在航发技术发展上投入多年努力后终见成效,尤其是在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工作后,矢量发动机和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等方面都获得了重大突破,而在此之前,我们因为需要向俄罗斯高价引进成品航发而每年损失几十个亿,在国产发动机实力提升之后,中国就能够停止大量采购俄制发动机,对此有网友表示:乌克兰真是帮了我们大忙。
图为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航发生产车间作为前苏联重要的军工业基地,乌克兰曾云集着一系列为苏军提供先进装备的龙头企业,而且是陆海空天一应俱全,比如说T80系列主战坦克的生产地哈尔科夫莫洛佐夫工厂,建造了苏联海军每一艘航母的黑海造船厂,还有孕育了世界最大运输机安,并且产品遍布世界各地的安东诺夫设计局,以及专业研制火箭发动机,并且曾主导研发多款洲际弹道导弹的南方设计局等等。
不过,如果论知名度,恐怕对军事或航空业稍有了解的网友都知道马达西奇公司的大名,它的总部坐落于乌克兰扎波罗热市,早在冷战时期就造出过多款经典航空发动机,素有苏联航空工业心脏的美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为安和安两款大型运输机配套的D18T,此外,已经成功出口多国的L15系列高级教练机,在研发早期也采用了AI型中等推力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因此可以说中国对马达西奇并不陌生。
图为马达西奇公司航发生产车间然而,在最近的十多年里,由于乌克兰整体经济实力不济且难以为新项目提供支持,并且该国自身的航空工业也处于半荒废状态,马达西奇正在从各方面明显地走下坡路,一方面是拿到的预算越来越少,有限的订单也逐渐被俄罗斯或美国抢走,导致生产工作断断续续,新产品发展更是萎靡不振,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待遇分配和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宝贵的技术人才不断从马达西奇的研发或生产部门流失,以上两种后果形成了恶性循环,不断消耗这家航发巨头仅剩的实力。
在这种关键时刻,中国方面接连抛出了数根橄榄枝,不但以优厚待遇广招乌克兰军工技术人才,而且还允许其家属也来华工作生活,并积极支持民间企业与马达西奇开展收购股份,交流技术等一系列的合作,尽管中国企业要并购马达西奇的传闻被证明并非一帆风顺,但在以上过程中已经有许多技术人员慕名而来,为中国国产航发的研制工作积极贡献力量。
图为新型国产航发概念图值得肯定的是,在乌克兰航发技术人才大批来华之后,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进步有了显著的提速,在短短数年内,不管是供客机或战略运输机使用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还是让战斗机如虎添翼的小涵道比军用涡扇发动机,抑或是配套的矢量推力技术,以及直升机的涡轴发动机都迎来了井喷式发展,可见这项跨国人才引进计划的确是卓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