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类抬头望向天空开始,那片无垠无尽的蓝色空间,就一直是人类想要探索并征服的地方。
年4月11日,美国阿波罗十三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出发,执行人类历史上第三次载人登月任务,在距离地球32.1万公里时,飞船的二号氧气罐突然发生爆炸,并连带着损坏了同在一个舱室内的一号氧气罐,这场意外事故使得阿波罗十三号不得不放弃原定的登月任务,开始执行返回程序。
然而,整个阿波罗13号上唯一能够直接掉头的推进系统SPS所处在的舱室,恰好是爆炸发生的区域,在不清楚推进系统具体损毁信息的情况之下,贸然启动很有可能引发二次爆炸,于是指挥中心最终决定,飞船继续前进,驶入月球轨道后绕行一圈,再借由引力弹弓加速返航。
阿波罗13号最终于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成功返航,而本次任务中的三名航天员吉姆·洛威尔、杰克·斯威格特、弗莱德·海斯,也将人类向上探索的最高记录,由此前阿姆斯特朗登月时所创造的38.4万公里刷新至40万公里。
当然,代价则是在爆炸中失去了厕所的三名宇航员们,因为憋了三天尿,在返回地球后被确诊了不同程度的尿路感染...
向上探索了40万公里并成功返回地面,单从这点来说,人类毫无疑问已经征服了头顶这片空间。
但事情似乎并不是这样,即使是在记录创下的50年以后,人类能够大规模出现的空域,仍然被划定在米以内,这是民航的高度划定界线,往上的1.5-2.5万米,则是军用飞机的巡航空域,再往上就是太空中的空间站了。
我们都知道,在向上空间的划分中,一般将0-2万米的区域称为天空、将2万米-10万米的区域称为临近空间,10万米以外的称为太空。
太空我们已经去过了,但3万米-10万米这片空间,人类至今仍然难以长久驻留,这里面有很多的因素,比如受限于空气密度,传统的发动机无法在这一高度获得足够的推力、材料本身难以应对压强及温差的变化等等。
目前,在3万米以上10万米以下,人类有且仅有的一个能够长时间驻留的飞行器,就是高空气球。
通常来讲,飞行器会随着高度的不断上升而成本飙涨,比如2-米高度常见的直升飞机,其造价在多万,-米常见的民航客机,造价普遍在10亿元左右,而10万米以上的空间,运载火箭光是发射一次的成本,就要四五亿。
但能够在临近空间范围内驻留的飞行器高空气球,造价相比较起来,却便宜的出奇,而且购买的渠道也朴实无华,在网络购物平台上,能够升上3万米高空的探空气球,其售价仅为元人民币,与那些动辄上亿的飞机火箭相比,简直不要太实惠。
02
虽然说高空气球价格实惠,但想要摧毁它可没那么容易,对于3万米以上的飞行物,人类目前能够有效应对的手段措施着实有限,除了等待气球突破最大升限后自然破裂,成本相对较低的应对方式,就是等气球高度下降后,用两枚造价合计约为万人民币的响尾蛇打下来。
开个玩笑,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人类都已经能够探索太空了,为什么对下方这片临近空间仍然束手无策,以及作为目前阶段唯一能够在临近空间驻留的飞行器,高空气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到底有什么用,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商业价值?
高空气球,主要分为三类,探空气球、系留气球和定高气球。
探空气球会在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自动爆裂,其升限高度由球皮表面覆盖的材料决定,目前世界范围内高度最高的探空气球为4米;
系留气球,则是将气球通过绳索与地面相连,来达到固定其位置不随风飘移的目的,主要活动高度在万米以内;
定高气球,则是在球体的底部加装一个排气口,通过释放内部气体来保持球体内外压强一致,从而实现在一定高度范围内停留,不同于前两类,定高气球的寿命通常较长,能维持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的时间。
由于系留气球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万米以内的对流层,且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所以我们今天就去掉这个,主要聊聊探空和定高两种类型。
探空气球目前广泛运用于气象条件监测,因此又被称为气象气球。
一般而言,气象站的工作人员会在气球下面吊装一个数字探测仪,气球在升空时,这个探测仪会将途经高度范围内的温度、气压、风速、风向等数据回传给气象站,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在对这些数据处理之后,就能够做出我们看到的天气预报了。
而定空气球,更多的是应用于高能物理、宇宙线、大气、生物等领域的研究,由于临近空间大气稀薄、地面干扰较少且造价较低,这里一直以来都是一些研究机构的主要阵地。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就曾经与国际组织合作建立了一台名为SuperBit的天文望远镜,通过一个足球场般大的氦气球搭载,运行在4万米的高空之上,而其造价仅为万美元,成本约为同类型太空望远镜的千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探空气球还是定空气球,都是没有搭载动力系统的,高空气球在水平方向唯一的移动机制,就是依靠空气带动,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各国对高空气球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原因,因为其可控性高度依赖相对复杂的大气系统,并且基于气象监测的要求,全球每天都要放飞约近个高空气球,真要敏感,哪里敏感的过来?
03
国内目前对高空气球的研究如何,在国际中又处在何等技术水平呢?
从上个世纪20-30年代开始,高空气球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侦查、监测和通信行动中,而我国的高空气球研制工作,直到年代才正式开始,落后西方世界近半个世纪。
年,中科院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所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观测效果,开始立项研发高空科学气球系统。
年,零号试验产品研制完成,第一次放飞就成功升入平流层,研究员们高兴之下,最终将这套系统命名为HAPI,意为happy。
解决了研发,接下来就是生产了,这个任务最终落到了化工部乳胶工业研究所身上,年,化工部成立株洲橡胶塑料工业研究设计院专门负责生产和研发高空气球,这家本该标志着中国高空气球工业正式起步腾飞的公司,最后却见证了产业的兴衰流转。
株洲橡胶院此前生产的气球,主要是供科研机构研发使用,需求量并不大,营收较少,不过这对于身为国企的橡胶院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
直到年,株洲橡胶院被选为全国第一批转制的科技企业,形式陡然直下,国企转制意味着企业需要自负盈亏,而这对于当前阶段需求量不高,无法有效增长营收的株洲橡胶院来说,无疑是一个死局,于是橡胶院最终放弃了主业高空气球,转型生产医用橡胶瓶塞。
国产高空气球的生产与研发,就此陷入停滞。
然而株洲橡胶院的转型之路也并不顺利,由于市场的无序竞争,加之自身供应链缺乏管理经验,转型仅四年的时间,橡胶院的亏损就高达万,陷入了倒闭的困境。
绝境之下的株洲橡胶院,最终做出了重回主业生产高空气球的决定,基于改制前的市场地位,橡胶院很快就夺回了此前的市场,并通过贷款、缩减开支等方式勉力维持公司经营,直到公司的产品在9年国际探空仪系统比对实验中大放异彩后,经营状况才有所好转。
大赛中,橡胶院的产品在3万米高空之上的有效率,比全球最大的探空气球企业ToTex还要高出20%,这场比赛让株洲橡胶院在全球市场一炮而红,其产品也顺利打开了海外市场,截止目前,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市占率约为20%。
年,株洲橡胶院研制的高空气球其探空高度达到4米,刷新世界纪录,而友商们的产品探空高度才刚刚00米出头,可以说是断崖式的领先。
高空气球,原本只是一个极小的市场,甚至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