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臻选即刻(ID:zhengxuanjike)
上海四行仓库。
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中日双方几十万大军拼死搏斗两个多月,到10月底,国军撤离上海,仅留下一支坚持最后抵抗的部队。
年10月26日至30日,国民党政府军第八十八师团第一营的全体官兵掩护大部队撤退后,为保住闸北的最后一块阵地,奉命进入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四天四夜,击退敌人多次进攻,威震敌胆,誉满中外,被誉为“八百壮士”。
四行仓库是一座混凝土建筑有很大的厚度,是该地区最高的建筑。日本坦克无法打穿其混凝土墙壁,由于先前被当作第八十八师师部,因此仓库中贮存了大量食物、救护用品及弹药。河对岸是英国租界,所以日本军队不敢用重炮,以及重磅炸弹轰炸四行仓库。
01
“淞沪会战”(抗战时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年8月9日,日军中尉大山勇夫、一等兵斋藤要藏驾驶军用汽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滋扰生事。中国保安队将他们击毙,还自损了一名保安队队员。这就是引发日本不满的,虹桥机场事件。
事发当晚,上海市长俞鸿钧会见日本驻上海总领事,说明冲突经过,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一方面,摆出不扩大事态的姿态。
除了要求赔礼道歉、惩处责任人,还要中国撤退保安队,拆除停战协定区域内的一切防御设施。
另一方面,暗中增兵。
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长谷川清下令向上海增兵,大批军舰驶入黄浦江。
这一次,中国人没有妥协,拒绝了日本的无理要求。
8月11日晚,备战待命的司令张治中,征用了京沪沿线的火车、汽车。
把驻扎在苏州、无锡一带的陆军第87师、第88师,以及炮兵部队运往上海。
九一八,敌打我,我不还手;一二八,敌打我,我还手;这一次,敌准备打我,我先下手。
既然先下手为强,就应该早一点打。
出其不备,可以让日本措手不及。
一切准备就位,张请求8月13日拂晓发动进攻。
不曾想,等来的是“等候命令”。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蒋对于国际调停一直抱有幻想,希望美英出面。
等啊等,直到13日晚上,还在讨论如何应对。
此时,俞鸿钧发来电报。
日军冲入宝山路,与驻守在西宝兴路附近的中国保安队发生冲突。
下午,日军炮轰了闸北、江湾等地,中国军队立即予以反击。
淞沪会战正式爆发了。
万万没想到,中国人决心在淞沪一战的烽火,被日本侵略者抢先一步。
张治中认为,陆军的地面进攻必须得到空军的配合,陆空协同作战才能有效打击。
于是,中国调用空军,向日军的公大纱厂、汇山码头、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大楼等据点投下炸弹,并对停泊在黄浦江的日本军舰展开空袭。
值得一说的是,此时,中国空军成立不到5年。
全国有多架飞机,但实际可以参战的只有91架。
这次空袭,几乎是拿出了所有家当。
8月14日下午,轰炸之后,张治中下令,2个师向日军据点发起总攻。
在军事力量差距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军人没有胆怯。
面对死亡,他们心中只有国家和民族同胞。
“有的人说,来生再见。有的同志说,补我一枪,我受不了。”
在狭窄的街道,为了争夺一屋一巷,展开残酷的肉搏。
要知道,打巷战,难度特别大。
战线不容易拉开,还特别容易遭受伏击。
日军在楼顶架设了大量火炮和机关枪,使用交叉火网封锁附近的道路。
“炮袭之后,我们一个营带着一个排,就冲进了敌人的司令部。
我们情报还是很差,不知道敌人里面有暗堡,也不知道它那个门是电动的。冲进去,他把门关了,打了有半个多钟头,就被消灭了。”
黑夜没有光源,仗更难打。
天黑之后,他们只能摸着黑,近身肉搏。
“摸到老百姓的屋子里面。老百姓都跑了。就摸他的头盔,日本的头盔是圆的,中国军队的头盔两边都有挡住的。弄到后来用牙齿咬。”
三天鏖战,中国军队没有取得战果。
此时,张治中改变了战略部署。
除了继续进行正面攻击外,从各地调抽出精干人员,组建一支人的突击队。
从闸北方面,向虬江路一带发动突击行动,试图切断日军司令部与虹口日租界之间的联系。
8月17日,张治中下达了第三次总攻的命令。
为了配合第88师,炮兵先猛烈轰击,突击队员趁机沿着虬江路向敌后挺近。
一开始,效果挺明显,步步为营。
但是,深入目标之后才发现,日军早安排了兵役装甲车,随时阻击中国军队的攻击。
结果,可想而知。
因为火力差距悬殊,突击队牺牲巨大,进攻宣布停止。
得到后方支援后,张治中下令第四次总攻,攻击相对薄弱的汇山码头。
这一次,他们有秘密武器,装甲兵团的新式战车。
值得一提的是,装甲兵团下辖3个营,已经初具规模。
第一营是英式的六吨半坦克,第二营是水陆两栖坦克,第三营是德国制的马克一型坦克。
在战车的掩护下,战士以血肉之躯强行冲锋,到达了汇山码头。
只可惜遭到日军的埋伏,牺牲在敌人的火网之下。
“第一次把战车都攻到目的地了,算打了胜仗,但是步兵跟不上,不能占领阵地。指挥官叫战车回去,再攻第二次。
敌人都把战车防御炮调了过来。攻第二次的时候把战车都打坏了。连长也牺牲了。排长也牺牲了。”
就这样,一连攻打了10天,中国军队没有把日军打下黄浦江。
8月23日凌晨,日军登陆宝山的小川沙地区。
一旦站稳脚跟,形成桥头堡,后果将不堪设想。
张下令,调第87师半数兵力、教导总队1个团增援吴淞,调刚刚到达的第11师增援罗店。
同时,护住围攻市区日军的第9集团军的侧背。
8月底,中国军队在蕰藻浜以北,长江南岸的吴淞、宝山、杨行、月浦四点构成菱形防御地带,准备打阵地战。
据当时资料记载。
人数上,日军每个师团平时配备在1.2万人,战时配备2万-2.5万人;而中国最好的中央军整编师全额兵力在1.4万左右,出征的实际人数则少得多。装备上,日军一个步兵小队配备3具掷弹筒;步兵中队配有1-2挺重机枪,有的还有1到2门迫击炮;步兵大队配备2-4门九二式步兵炮,另增配4-8挺重机枪,有的还加强2门四一式山炮;步兵联队,4门四一式山炮,或者6-8门九二式步兵炮,6门37毫米反坦克炮。反观中国军队,据老兵回忆全国只有26门炮,只有轻重机枪、手榴弹,掷弹筒、卡宾枪都没听说过。
在火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重镇宝山、罗店、刘行等地接连失守。
蒋不得不下令,退守广福、蕰藻浜。
此时,日军也改变战术,以沪太公路为主轴,由北向南突击,直取大场和上海市区的苏州河北岸。
虽然火力不够,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决心没有灭。
他们要打给世界看一看,中国人是不是这么好欺负的。
战士拿着战友的尸体堵住封口,机枪就架在战友的尸体上。
川军拿着大刀,滚到敌人身边,白刃肉搏。
最后,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大场展开决战。
大场位于上海西北大约6英里的位置,这里是中国军队抗击和阻止日军会师的最后机会。
火力差距,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有的军队,坐火车转坐汽车,走了多天来到这里,不到一天,就基本全军覆没。
日军集结了大批步兵、门大炮、架轰炸机轮番攻击,最终占领了大场。
淞沪战场的形势恶化,日军掌握了主动权。
战争经过
战争开始
年8月14日,当地国民党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的指挥下,指挥87、88师等部开始总攻,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
中方进攻
中国军队准备防御上海的第一批部队是第87、88师,原为国民政府的警卫部队,是德国顾问训练出的样板师,全制式德国武器装备,为国军精锐。秘密开到上海附近后,军委会命令驻扎在苏州的装备优良的第2师补充旅第二团换上保安队服装秘密进驻虹桥机场等战略重点,以充实上海兵力(当时上海的中国驻军受限于年的《淞沪停战协定》,无正规陆军)。
8月9日下午上海虹桥机场事件发生后,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张治中立刻在其苏州的住所召见第2师补充旅副旅长杨文瑔(旅长钟松在庐山受训),要杨文瑔亲自到上海调查事件真相(机场守卫部队隶属第2师补充旅)。经杨文瑔实地调查核实,认为此事件属于突发事件,并非中日两国蓄意而为之。尽管如此,中日双方已经处于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二名日本军人擅自驾车持枪强闯机场警戒线是一种严重的挑衅行为,也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线。
事件发生第二天,中日双方就此事开始交涉和谈判。11日,日方代表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撤除所有防御工事”,上海市长俞鸿钧秉奉蒋介石之命严辞拒绝。日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命令日舰开进黄浦江、长江各口岸,所属分舰队紧急开赴上海待战,同时命令在佐世保待机的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以及其他部队增援上海。
为抢得战争主动权,赶在日本援军到达之前消灭驻沪日军,中国组织淞沪作战部队张治中部第9集团军(下辖3个师和1个独立旅)准备围攻日军,13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其攻击重点最初为虹口,后转向公大纱厂。
“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时,中国军队占了绝对优势,除2个精锐师外,还有2个装备德国火炮的重炮团,即炮兵第10团(毫米榴弹炮)和炮兵第14团(毫米榴弹炮),加上坦克、空军助战,按理应具有压倒性优势。
其时日军在上海的部队仅海军陆战队多人,紧急从日本商团中动员退役军人,合计也不过人(国民党夸大为1万人以上),重武器也不足,但其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中国军队一直无法完成重大突破。
经数日苦战,第87师占领沪江大学,第88师占领了五洲公墓、宝山桥、八字桥等各要点,14日到沪的第二师补充旅(已改称独立第20旅)接替第八十八师(孙元良部)防守上海爱国女校、持志大学,并担任攻击虹口公园和江湾路日军司令部的任务。
15日,日本裕仁天皇命令松井石根大将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指挥第3师团、第11师团等军直属部队进攻上海,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日军增援部队在中国军队侧后方上陆后,中方已经无力消灭日军陆战队,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军队统帅部,考虑在上海作战比在遥远的北方大平原作战补给方便,避开机动力占优势的日军。且在有外国租借的上海开战,极有可能引起大国势力的干涉,并可能在外国调停下赢得一个光荣的和平,进而挫败日军对华北的野心,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8月21日,以日本长门号、陆奥号战列舰为首的庞大舰队,运输着日军上海派遣军先头部队约1万余人从日本出发奔赴马鞍群岛。22日晚上,日军陆军在马鞍群岛乘换为轻巡洋舰、驱逐舰后,分别向川沙镇、吴淞口一带驶入。
日军于16日退守江湾以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为中心的据点,中日双方在上海一地不断投入军队。
此役国民党方面先后投入8个集团军又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兵力总数在60万人以上。日军投入5个师团1个旅团达13万人,鏖战两个月后,日军依靠强大的火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
10月20日,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11月5日日军第10军8万人在金山卫登陆,蒋介石因幻想九国公约签字国的干涉,拖延了撤退时机,但此时西方国家绥靖之风盛行,称中国军队主动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为破坏和平,对中国的要求置之不理。
几天后,日军包围网即将形成,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蒋介石仍死抱着对国联不切实际的幻想,迟迟不肯下令后撤,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最终撤退时,因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时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上海就告陷。
此次为中国军队第一次军种(空军、海军、陆军)和诸兵种(步兵、炮兵、坦克)大规模协同作战,协同效果很差:步兵逼坦克冲锋又不予以掩护,结果坦克被日军全部击毁;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攻坚伤亡惨重,甚至出现一个营部队挤在一条街内被日军堵住街口全部击毙的悲剧。陈诚回顾上海围攻未胜的教训,认为“以5师之众,对数千敌陆战队实行攻击,竟未能奏效,实在是当时部署种种不当的缘故”。史说回忆,“步兵与炮兵、战车协同作战的训练从来没做过”。
02
“八百壮士”
“四行孤军”:一场被世界围观的死守
年淞沪会战末期,由于中日兵力悬殊,国军部队虽英勇奋战,但仍节节失陷,为保存有生力量、守卫南京,已决定全线撤退上海。此时,临近“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召开,各国代表已齐聚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蒋介石对此会议充满期待,希望能够通过一场“孤军奋战”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抗战的决心与信息,以争取世界的同情及列强国的介入调停,遂决定令88师留在闸北,死守上海。
88师的师长孙元良最终派出麾下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坚守苏州河以北,率领他们的是第团团附谢晋元,他们的阵地便是影片中所呈现的四行仓库。
由团长谢晋元率领的这四百将士,是坚守在上海市区的最后一支中国部队,后人称其为“四行孤军”——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这支队伍多为湖北保安团的团员——年轻,也缺乏作战经验。
就这样的四百多人,要面对疯狂涌上的日军,大家心里都明白:此去,就是赴死。
四行仓库与租界仅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天五夜,造就了中外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奇特景观——租界里的中国民众与英美记者,不顾流弹横飞,全程围观着对岸这场中日军队的激烈交战。
“四行孤军”的英勇感染了目睹这一切的所有人,令国际人士对中国军队改观,即使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要求参军的中国年轻人却越来越多。
沪上名医陈春仁在多年后回忆起这场战事围观时记录道:“八佰壮士”称不需任何援助,只想要一面国旗。
中日连日战争,给对岸的公共租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四行仓库东南角方向,耸立着两个巨大的煤气罐,一旦日军炮火偏离、煤气罐被炸起火,将殃及租界民众安危,半个上海也将不保。
公共租界当局通过外交途径照会中国政府,要求政府从人道立场下令孤军撤退。
很快,蒋介石便下达了撤军令。
虽无法接受,但军令如山,谢晋元只得顾全大局、执行命令。
这便是影片最后,“八佰壮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在枪林弹雨中冲桥撤入公共租界的原因。
顶级的制作,疯狂的构思,创作的极限力。陈树生捆着炸药跳下去,还有刀子过桥,都比护旗大戏有劲起范儿。但是呢,开智这件事,在这里还需要细琢磨,因为有时候它会莫名被爱国主义裹挟进去。围绕在谢晋元身边的台词,“明朝是怎么灭亡的?”“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你开智到顶,也得面临体制喂你吃屎的现实,那这就是八佰最后的悲壮。
“台词欣赏”
丈夫许国,实为幸事。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人各有命,军人有军人的命。这边是天堂,那这边便是地狱。一腔热血复民国,誓扫倭奴出山河。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不想死,但总有人会死。我们是湖北保安团的脸面......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我在老家读过私塾,没去过县城,我就想看一下上海长什么样子。流尽最后一滴血,与敌人拼到底。我们不只是在这里抵抗日本人,我们是在给他们看,中国人还在。我就是害怕,我怕我死掉了,死掉了什么都没有了。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耻辱。战况至此,全上海的百姓都会看着我们,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就是我们的坟墓。等我死了,你替我。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这些民众,也会作为种子去叫醒更多的人。靠我们区区这四百来人是扛不住的,得靠身后这四万万人来抗。纵使战至一人一弹,也绝不放弃抵抗。外面有三十万日军,一旦交火我们万无生存的可能。我们这些军人,一步都没有退守。明天我们将会承受更为猛烈的攻击。仓库里有多少士兵?八百人。七十万国军都没有干成的事,你们能成?为了我家那小子,我怎么死都成。立好牌位,为国献身是早晚的事儿。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补上。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你们抵抗三天了,再继续下去,意义是什么?我们这四百人让民众看到了,我们中国还有希望!山河破碎,男儿许国。一个人一个命,家里牌位早就立好了。一个弟兄都不能留下。这些孩子,个个都是爹娘生的。家国破碎之际,以军人之身报效先人。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淞沪会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