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威海寻宝20年

一个德州人,因入伍来到威海、爱上威海;

一个老兵,20年志向不改,专心红色收藏;

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民间收藏人,珍藏一份关于威海的温暖记忆。

01.

缘起威海“英租之痛”走进金吉磊的“红色收藏馆”,一间20多平方米的屋子,被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报纸照片、军用水壶、杯盘等历史资料、用具占据着,只剩下狭窄的过道,供人侧身通过。架子上一件件老物件儿让人目不暇接,整个屋子如同一个展示新中国时代变迁的“微型博物馆”。金吉磊是德州人,据他回忆,小的时候,家中有位叔伯爷非常喜欢收藏,但由于当时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他收藏的只是一些小的生活用品。在这位叔伯爷的影响下,金吉磊也渐渐地喜欢上了收藏。七八岁起,他开始收藏邮票和古钱币。“小时候最盼着逢年过节走亲戚,去了亲戚家就是翻箱倒柜地找古钱币。”金吉磊说,“从那时候开始,算是有了收藏的意识。”年,金吉磊来到威海,入伍当了兵。威海的英租历史让他十分感兴趣,一些相关文献、老照片,成为他涉猎“红色收藏”的重要起点。“威海是一座革命英雄聚集的城市,这里的历史也该永远被铭记。”带着这样的信念,金吉磊慢慢走上了红色收藏之路。在金吉磊家中,有一套威海卫国王饭店的餐具。这套餐具分为咖啡杯、餐盘、餐碗、粥罐,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记录了英租时期威海地区的饮食文化。像这样的英租时期藏品,金吉磊收集了上百件。不仅痴迷于英租历史的藏品,入伍的经历也让金吉磊对军旅藏品十分感兴趣。一个旧得纸皮泛黄的医用三角巾纸盒,四角已经破损,林林总总数万件“红色传家宝”中,金吉磊最珍视它。说来也巧,在部队做药师期间,常有退伍军人过来量血压、做检查。一来二去,一位抗美援朝的志愿老兵和金吉磊成了“忘年交”,并将自己当年带上战场的医用三角巾赠给了他。“送你啦,放你这留个念。”老人讲起了这包医用三角巾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时,因战场上的医疗条件很差,包扎的绑带不够用,就想把珍贵的三角巾留到最关键的时候用,一来二去就留到了最后,直到回国也还保存着它。金吉磊双手接过这块三角巾,如获至宝。他和老人聊起了自己初入伍的心情,聊起了搞红藏的初心,聊起了自己的军旅生涯……金吉磊还说,这些革命物件要好好留着,提醒人们不能忘记来时的路。02.寻宝历史不能忘记年退伍后,金吉磊留在威海生活,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收藏的习惯,每逢周六就在文化名居旧货市场上淘照片、淘票证。很多时候,金吉磊会在清晨三四点就匆匆走出家门,赶到文化名居的收藏品交易市场。在那里,不仅仅有威海本地的交易者,还有烟台、青岛等周边城市的收藏爱好者和古玩卖家。热闹的古玩市场上,各种老物件、古玩字画等收藏品在这里进行交易。如今,金吉磊的藏品已极为丰富。“没仔细数过,大概有3万件。”金吉磊说。他把藏品清晰地分为红色胶东、票证岁月、文献资料、威海纸斗、百年影像、英租之痛等六个类别,并进行整理。在所有的藏品中,一个印有南湖红船的搪瓷杯给金吉磊的印象极深。他说,这个杯子是为了纪念党的一大,纪念嘉兴南湖上那一艘“红船”的勇毅向前!不只是意义重大,这件藏品也来之不易。当时金吉磊在文化名居古玩市场看中,犹豫了一下,转头被另一个买家买走。知道消息的金吉磊心疼不已,前后联系了多位藏友帮忙联系买家。买家找到了,可怎么能买回来又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南湖红船的搪瓷杯年代相对较远、生产的数量不多,让同样爱藏如命的藏友转手更是难上加难。金吉磊有自己的办法——加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92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