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企业与企业同理)之间,无论是拥有的金钱,经验,技能,还是思维,为何差距那么大呢?在没有想通这个问题之前,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原因产生的。是出身?是机会(运气)?是目标?还是个人的认知?这里面潜藏着太多的理由。现实当中,即使是当事人也很难说清到底那一个因素影响最大?那一个起到关键性作用?或者是综合性影响呢?对于最终的评价,用通俗的判断就是看它现有价值。比如胡润财富排名榜的前位的身价。但是,从财富反推到前面,无疑是一种因果倒置的做法。因为它里面包含的变量很多,比如机遇,是背景,是运气等,从而很难对此做出有效的概括。因此,与其在细项上考虑,不如从一个立体面去把握,用一个范围(综合因素)来讲更好一些。1.目标上(方向)的选择目标相当以终为始,在选择上自然不能马虎,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天花板:从容量上来说,任何选择都有一定的上限,不可能无限。小轿车最多坐5人,但高铁就可以坐上几百号人。如果我们是单干,当我们选择了一个容量足够大的行业时,比如网络销售。所面临的空间就不只是当地了,而是全世界。从整体来说,这比开一间小的便利店远有前景。便利店最多能服务周围半公里的人群,而网络就不一样了。这两者的天花板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谁更有前途,一眼就能看出来。补充一点,网络销售,虽然覆盖面足够大,但入场的人数也是最多。如果是同行,还得将容量除以商家数量,这样计算出来的占有率才是真实值。10倍法:当我们选择打工时,这就不得不比较企业的前景了。例如,当前我们在A企业与在B公司挣的钱差不多。但B是朝阳企业,未来几年可能会成倍成长,而在A行业已经没有什么空间拓展了,或者是属于夕阳行业了。这就注定了,从未来上看,在B企业获得的回报有可能是在A的10倍以上。当你看清这个方向时,选择反而大于努力。转化:这是指个人或企业在输入与输出之间的转化率,转化越高,证明效率越好。输入也指是成本,输出即指产品。用低的成本制造出好的产品(无论是实体还是是虚体)。当其被消费者接受后,这两者之间的正差值越大越好,甚至可以实现生意人所说的一本万利。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企业要标准化作业,就是要尽量将成本压到最低,批量生产,所创造的产品才具有竞争优势。而以手工作业为主的行业,其占有量自然无法与高度标准化作业的厂家相比。另一种转化比较特殊,那就是军用转为商用。如本来就为了军用的定位卫星,改为GPS后,可以做为全球的导航,使用者必须付给专利费后才能安装。这方面,尤其是美国是最拿手了。相比之下,俄罗斯就不行。2.持续放长假时,有车一族以为高速路免费开放,于是,大家一并上高速。但很不走运,高速被堵成车城。而那些精明的司机,却提前走国道。看似高速是快了,但是此时的他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停下;国道就不一样了,可以持全力前进,速度略低于一点没关系,最终还是先到达终点。一方是不可持续,另一方却是持续,不间断自己前行的脚步,最终能赢得优势。打个比方,写作,日更的人最终的产出数量,绝对是比三天打鱼四天晒网的人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