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学习俞军产品方法论

互联网江湖瞬息万变,每个互联网产品人相信都有着关于自己职业发展的困惑,初入行的产品人怀着改变世界的产品情怀却经历着现实的“苟且”,5年以上经验的产品人在技能方面已经混成老油条却不知明天如何才能“飞的更高”。市面上关于产品经理的书汗牛充栋,但产品经理是实践的职业,作者写的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自身的实践规模、质量和视野广度、高度,可惜的是中国人讲究韬光养晦,“知者不言”,所以市面上的很多书更多只能解决入行一至五年的产品人的技能问题,论实践只是盲人摸象,论理论缺乏高度、深度。

有着“北俞军,南张小龙”美誉的俞军是中国互联网产品江湖毫无疑问的泰山北斗,他曾是PC时代的绝对霸主百度的产品之魂,又在移动出行霸主滴滴三年磨剑刻意打磨可普适的产品方法论,所以前一段时间出版的《俞军产品方法论》绝对是每个产品人值得深度研究的产品秘籍了。但有两点遗憾可能会阻碍很多人正确的get这本书的精髓,一是这本书的很多内容都为他的弟子整理而成,在截稿成集后内容看上去有些碎片化不成体系,二是微言大义,很多内容过度抽象凝炼,让阅读之人很难从理论之巅打透对实践的指导。所以在我的理解《俞军产品方法论》更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开源框架,它的绽放需要不同阶段的产品人用自己的实践体悟从不同层面角度去丰富、解读。

自己从事产品经理的职业也有八年多的时间了,其中历经了软件公司、一线互联网公司PC时代、本土世界五百强传统企业的互联网移动业务、移动互联网巨头企业,即管理过用户产品团队,又负责过综合业务团队。春节期间认真研读了好几遍后,感觉受益匪浅,结合我的实践经历从我的视角帮助大家来理解下它。

受限于上文提到的本书两点遗憾,所以要想读透这本书正式开始开读前我们须先明确几个问题:

1.过去几年俞军所在的是一个什么战场?(滴滴是一个什么样的产品)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因为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了解他的实践基础才能去体会他在此基础上提炼的方法论的适用范围。

2.俞军在滴滴时的实战成果有哪些?他的优势是什么短板是什么?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缺空洞的方法论,缺的是被实践检验过的方法论,不然纸上谈兵的信息反而会误导我们。另外关于了解作者的优劣势也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抓住书中的精髓,比如跟马云就需学驭人、听马化腾讲产品、听李彦宏讲技术就是最佳选择,反之则是南辕北辙了。

很幸运,几位推荐序的人给了我们答案

1.关于过去几年俞军所在的是一个什么战场?

“在滴滴,关于交易市场设计,效率导向/公平导向,如何定价,如何激励司机,我们碰到很多困难。终于有一天,俞军说:“我觉得我的功底又进步了,现在做交易市场产品经理,需要懂经济学,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机制,而不仅仅是把交互做好,大家都要看经济学的书。”感谢俞军带领大家帮助滴滴产品完善进步。”

——程维(滴滴创始人)

“我们俩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出行行业这样海量、实时、动态的交易市场是非常适合验证沉淀方法论的场景。这也是俞军在三年前决定加入滴滴的重要原因。”

——张博(滴滴联合创始人)

小结:俞军过去几年所在的是一个海量、实时、动态的交易市场

2.俞军在滴滴时的实战成果有哪些?

“过去三年俞军为滴滴产品团队的体系化建设,产品岗位的价值定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博

“过去三年中我最重要的努力,是将经济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入到产品经理工作,以及因工作需要,刻意学习了产品经理选拔和成长过程”——俞军自序

小结:俞军在滴滴的实战战果包括:1.将经济学、心理学引入到滴滴这样大规模的交易型产品的产品经理工作里2.产品团队的体系化建设、产品岗位价值定位

3.他的优势是什么短板是什么?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并无标准可言,工作内容广泛,没人能是全才。我在原型、数据、技术、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协调沟通和写作等很多方面的天赋并不突出...”——俞军自序

小结:俞军列举的自己不擅长的内容大都是产品经理的专业技能,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能否成为顶级的产品经理,专业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

此书将近三分之一多的篇幅是在讲述经济学中涉及到交易市场相关的概念,这些部分坦白来说讲的比较碎片不太成体系,还有些晦涩,推测应该是辅助整理的团队整理而成,没有做到深入浅出,所以对于大多数与类似滴滴这样的交易市场无关的产品经理来说无需细读,当然其中提到的许多经济学概念比如价值、成本、边际还是值得所有产品经理去了解的,推荐以此为纲去找更为系统、生动的经济学书籍去研究。正如俞军自述,将成熟的经济学引入到产品经理的工作是极大拓展了产品经理的视野。

如上所述产品团队的体系化建设,产品岗位的价值是本书的精髓所在,但可以看出书中很多内容是从俞军不同时期的演讲中摘选组织而成,读者按照书中行文顺序去阅读的话难免很难读透,为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把不同章节的相关内容重新组织、规整,同时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学命题顺序来讲解。

一、我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产品经理岗位?产品经理的岗位职责在历史上有什么变化?中美产品经理有什么差异?

深究这一点并不是想去考据,在我看来,思考这部分的意义在于通过了解催生这个职业的环境变化背后的本质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这本书里关于这部分也并没有花太多篇幅来讲解,所述部分也算是老生常谈,和很多国内产品经理的书籍描述的基本是一致的。

整个产品经理岗位的变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消费品时代、软件时代、互联网时代。

历史上第一个产品经理源自年宝洁,背景原因在于日用品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发现找一个人对产品结果负责,对于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最有利,所以有了产品经理这个岗位。

这个源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企业内部的岗位划分属于是需求决定供给,产品经理岗位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原有流水线式分工的不足,新的岗位是为了让企业的运作更有效率,而产品经理的最大意义在于面对市场不确定性时的需要,因为为如果流水线式分工就能解决的问题是没有产品经理存在的必要的。关于这方面也可以关联思考下什么中国军队有政委这个岗位,甚至阿里巴巴也设置了类似政委这个角色,但是外国军队及企业没有这个岗位。

软件时代的产品经理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大概8年前自己曾经在一家中型软件公司组建并负责过产品部门。软件时代,产品总体分为三类:底层技术软件,如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如ERP、CRM;定制软件外包项目。底层技术软件是由技术驱动,没有产品经理的需求,应用软件在中国更多是大客户销售,所以更多是销售驱动,没有太多产品经理的空间,定制软件更多因为其业务需求是确定的,所以分工由需求工程师+开发组成。在中国整个软件时代并没有产品经理的生存土壤,本质原因也就是在于原有流水线式分工就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当然在美国这个商业文明最发达的地方,开放的市场竞争下还是有一定软件产品经理存在的土壤的。

互联网时代,按书中所说在中国产品经理的概念的逐步普及源自于从年一些互联网大佬如周鸿祎、马化腾开始强调自己产品经理的身份,当然我认为这可能是俞军的一种自谦,因为年他加入初创的百度时担任的就是产品市场经理的角色,07年时他已经担任百度的产品副总裁。当然名称叫法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普及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互联网时代有了产品经理的需要?其实原因如年宝洁催生了产品经理岗位类似,互联网应用起初面向的就是普通海量的C端用户,面对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如何抢夺用户的注意力需要有一个角色更加全局的的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4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