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一篇关于美军军用电台在HAM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可以
说喜忧参半,我本意是想说明像FT-这样的民用台子不可能成为
军用品。期间引用了各个时期美军的制式电台,标题特意说明部分现役,
奈何可能是每个人理解不一样。结合以前的资料,文中主人公曾经从事
过军品的研发与设计工作,现在已经从事民品,那么今天我就谈谈军用
电子产品跟民用品到底有什么不同。
设计军品可靠性绝对是第一位的,为提高可靠性可以牺牲体积、
牺牲重量,至于成本就不是牺牲的问题了,而是不考虑(这是十年前,
也许现在不一样了)。
元器件一律是军品规格,而且有专门的物资部门将采购的元器件
再做老化筛选。从物资部门到厂家手里的ic即使批号很新,但显得很
陈旧,而且打了记号,从来不象现在从商家拿到的那么崭新漂亮。而且
有许多外国器件被禁运,常常要从第三国买,或使用其他办法,一
般提前半年打报告,到时候大都能搞到!诸位可以想象这些元器件的
价值,也许还有无名烈士为此付出的鲜血在上面。PCB一般是4-12层,其中必有两层电源和地,以此加强电源屏蔽。为了保证高可靠,经常因为几根线就要增加一层;做民品PCB大都是双面板,个别还用单面板。焊接生产有专门车间完成,我感受不多,但是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导线端头剥塑料皮禁止用剥线钳,要用各种尺寸弯成U形的电热丝,加热以后,导线在U中转一下,切断了塑料皮,再慢慢拽出导线,塑料皮就掉在U的另一边。这样做不会在导线头上留下任何硬伤和压痕。做民品痛快多了,抄起剥线钳"咔嚓"一家活完事,这一下也许一根导线的12根铜丝会断掉3根,但是成品率符合要求就行,没有人会在乎。PCB焊接、测试完成后军品比民品还多一道工序,就是浸漆。除了接插件和接触点,所有的地方都有一层三防漆,漆据说以前是进口的,具体哪三防我也记不得了。体会到它的厉害是因为有块板子整机检测时不稳定,为了捅到要测量的点扎弯了我三个针头还是没扎穿那层漆!最后是用薄砂轮碎片给磨穿的。几年后有朋友找我修飞机控制箱里的板子,我一看表面那层漆就知道完了,这活咱干不了。整机检测的要求差别较大,军品要求连续24*3小时,还要详细纪录、签字;民品是上班加电,下班关机,第二天接着考,从没因为考机加班的。军品还要经过震动试验、高低温试验。震动试验是交给其他车间做的,高低温试验我帮过忙,累惨了!一会把那沉重的家伙放进温箱、一会再抱出来放进冰柜、一会抱出来擦干再放进温箱...后来有经验了,将机器底朝天放置,这样水不会流到接插件的槽里,就省得每次擦机器了,从冰柜里拿出来直滴嗒水就放到温箱里,通上电照样没问题!民品的震动试验和高低温试验不可能每台机器都做。我后来做民品只有一次做车载设备定型前做过简单的震动试验,而再也没做过高低温试验。军品所采用的技术可能是高级技术、复杂技术,但是一般很难有新技术。一是因为必须使用成熟技术。二是因为严格复杂的审批过程需要很多时间,开鉴定会,专家评审,准备各种烦人的归档文件。三是军方采购计划的审批过程也慢。还有就是一旦列装,如果发现有改进的余地都不让随便改!如果要改动的话那些必须出具的无穷多的文件就够人受的。民品就不同啦,如果有从公告中得知有新技术或新器件,拿到资料和样片,不到三个月样品就可以出现在用户面前,用不了半年可以进入批量商品生产。
以前多数军工企业机械加工设备陈旧,机械部分公差大,一致性差,
许多工序是凭着老师傅的高超手艺“扣”出来的,特别是批量不大的
军用设备。当然现在有所改观。生产民品的企业许多配备了进口的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机加方面比军工企业强。特别是小批量生产的设
备,数控机床程控工作,不开模具也制造的很好而且速度很快。
最后希望有直接从事过军用无线电接收、发射设备的朋友,只要不犯
保密纪律,不妨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