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前方一桥连起黑科技之国,青岛如何聚

半岛记者娄花

网络上曾经流行一种声音:黑科技只服以色列。以色列不足千万人口,但每年都在诞生千家科技创业公司。青岛,一个正在崛起的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现代国际大都市,两者的“牵手”有着巨大的创新想象力。

7月29日,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启动仪式在青岛高新区亮相,以色列企业和创业者在中国有了“打卡地”和“温馨驿站”。

“创新之国”通过高新区走进青岛、走进胶东、走进山东、走进中国这个“超级市场”,如何碰撞中以全面创新合作的无限精彩,值得期待。

为何是以色列

青岛被赋予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国之重任”,需要打造可以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相匹配的全新平台。

这次,为何是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其实,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是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早在年前的唐代,就有犹太人沿着丝绸之路到中国经商的记载。千百年来,中以两国人民一直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以色列和青岛的渊源由来已久:经过考证,其实青岛的大街小巷散落着许多与以色列相关的犹太元素,它们丰富着青岛这座城市的“记忆”。比如:八大关超过三分之一的建筑、青岛老字号生活林糕点、青岛酒厂、青岛饭店都是由犹太裔人设计或创办,原“中国雷达之父”长期定居青岛的束星北还曾是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助理,是他把“物理照亮世界”光束带到青岛……

青岛一直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与以色列的合作与交流,年青岛与以色列南部城市耐斯·兹奥纳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年青岛在以色列特拉维夫设立了工商中心,年青岛与以色列商会联合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去年青岛与以色列的贸易额达到3.0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5%。截至目前,以色列累计在青岛投资项目16个,两地间的人们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已经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地方经贸合作的典范。

今年面对疫情,中以两国休戚与共,携手抗疫,营造出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两个以色列青年,在短时间内筹集到10万个医用口罩,5万双医用口手套,件医用手术服,快速的捐赠到中国,以色列发生疫情后,青岛各界积极的组织向以色列捐赠抗疫物资,与以色列人民共克时艰。

在疫情漫卷全球和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形势下,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中国用自身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世界提供了更大的市场。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以两国的合作交往之路,必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习近平主席对青岛寄予厚望,要求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推动中国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

青岛与以色列的互济和联动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青岛之所以建设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就是更好的服务国家开放大局,为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以色列企业、商会以及有意对接以色列市场的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打造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提供法律、审计、会计、生活、翻译等商务服务,这为中以深化合作和友谊架起了新的桥梁。

合作的核心:科技

走进国际客厅,处处充满浓厚的以色列元素:希伯来语随处可见,以色列文学、艺术作品和最新的科技创新产品陈列其中,以色列历史名人展示区可一睹名家风采,而以色列的一些高科技更加夺目,如:以色列人工智能视觉识别项目,帮助视力障碍人士探索新世界,目前已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估值10亿美金。以色列现代农业滴灌技术,以色列军用级技术转化项目,精准率全球领先的射频传感器墙体透视技术……

以色列是全球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国家之一,科研人员占人口总数的比例是全球第一,被誉为创新的国度,以色列所走的创新发展之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去年以来,青岛、以色列围绕深化青岛与以色列在科技产业行业等领域合作,建设青岛中以科技创新园等达成了很多共识,其中就包括如何建设并用好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去年6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带队去以色列考察,推动落实了一系列合作项目,中以天梯创新技术研究院、英菲尼迪创新国度青岛动力空间、中以跨境双核创新孵化器、特拉维夫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项目已经落户国际客厅。

当前,青岛正在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等攻势,以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形成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特别是紧抓疫情,倒逼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格局加速重构的机遇,依托海尔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优势,提出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构建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区块链、产业数字金融、细分产业平台、网络安全技术、科技应用服务等产业在内的工业互联网的全产业生态。

而链接以色列的优质高科技资源,可以为青岛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注入更加高质量的活力因子。

以色列企业、人才、机构等来到国际客厅可中转、落户、展示、创业,青岛努力把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打造成为以色列企业和创业者在中国的“打卡地”和“温馨驿站”,把青岛打造成为中以高科技合作的示范城市。

创新输出

客厅已搭建好,下一步应该如何聚势而强?“从中以交流合作环节最前端开始,打造一个‘SayHello’平台。客厅通过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运作发展,找准穴位、打通经络,最大程度链接以色列的创新资源。”中以(青岛)国际客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纳新对未来充满信心。

其实,中国人民和以色列人民友谊源远流长,交流合作密切,双方在创新、产业、医疗卫生、农业、水技术、金融等多个领域合作基础良好,未来合作空间广阔。

以色列驻华大使何泽伟说,以色列将青岛视为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将以“国际客厅”启用为新的起点,积极推动双方企业和企业家、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交流合作,由此催生更多合作新机遇,打造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要帮助以色列的企业在中国以及在青岛,能够更好的寻求到商业机会,这样中以之间的合作才能更长久,才能更好的落地,在中国以色列商会主席尤瓦尔看来,中国的市场非常大,其实中以之间在许多的领域都有合作的机会,比较突出的是自然农业科技、驾驶技术以及医疗健康这三个领域,是下一步合作的重点,特别是医疗健康领域,中国出现了很多的养老和老龄化的问题,以色列对于老人的看护、家庭护理这方面是很有经验的,这个方面对于中国来说是可以借鉴的,也是可以合作的领域。

中国实行创新驱动战略,从创新方面两个国家是非常契合的,也各有优势,中国前驻以色列大使詹永新认为青岛创建了以色列国际客厅,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和开拓,他主要的作用是把人聚集在一起,产生思想的火花,希望客厅是一个火种,点燃创新的燎原之火。

创新的想法是在这里,但是可能创新产生出来的经济效果或者GDP未必可能是在这里,但是它的根源在于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期待的创新和开拓问题。

建立国际客厅本身就是为了创新合作,从两个国家来说,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很重要的一点不仅仅是生产出产品,而且要互相学习,包括在文化思想等方面,而在这方面来说以色列也是很有优势的,犹太民族敢于开拓、不怕失败的民族精神是值得学习。

青岛一直是一个非常高度开放的城市,青岛应该走在驱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前列。国际客厅的开办,一方面能够让青岛更多的锻炼自己的内力,同时能让青岛把优势、创新合作的新思想推广到全国各地区甚至全世界。

新启用的青岛以色列“国际客厅”所在的位置是青岛高新区的核心区域——智力岛,欧盟创新中心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布局于此,下一步如何做好客厅的服务和链接?现在物理的资源和资源之间能够对接起来了,但是如何让它们产生化学的反应,资源之间如何融合,这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借力打力,要借助一些专业的机构,比如说商协会、专业的服务机构,它们都可以在这里发挥更大的作用,把这些信息和资源能够更好的耦合在一起,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02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