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告别了“听涛轩”,也就告别了木扎岭。在景区大门外买了些木耳、蘑菇、核桃等山货,这才坐车离开,向南阳进发。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路很长,晓聚精会神地开着车,不管前方出现何种情况,他总是游刃有余地应付着。出了鲁山县境地,快要到达南召县时,突然前面的车辆拥堵了起来。来到前面询问,答曰在修路,要到12点左右才能放行。
看看时间才11点多,还要等1个多小时。于说,我们拐回去看看那秘洞吧。来时,刚刚看到路上有个景点的宣传广告,说是文革时修了个能防原子弹核辐射的军事秘洞。这秘密的山洞我们早就听说过,那是文革时期为备战备荒,部队在鲁山县修了个神秘的军事洞穴,据说是林彪的作战山洞。但这山洞我们却没去过。既然路过,又堵了路,何不借机看看呢。
(密洞景区大门。)
晓掉转车头,没多久便来到景区大门口。景区大门紧闭,只留一个小门进出,汽车是开不进去的,好像这里仍是军事禁区一般。
大门的守卫者和卖票人都身着70年代的草绿色军装,佩戴红五角星和红领章,这军装穿在年轻人的身上更显得精神和青春。把门人看过我们的记者证后,允许我们进入。沿着公路向山顶走去,路上冷冷清清的,不像个旅游地,也许是这里太偏僻,也许是没有宣传好,总之是游客寥寥。
秘洞位于鲁山县四棵树乡岱坪村,紧邻国道,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苏冷战加剧、中苏关系恶化,核战一触即发之时。在凶险的国际背景下,为响应毛主席提出“积极防御,准备打仗”的号召,一群带着神秘任务的军人,在中原腹地古楚长城所在山脉、水绕山抱的幽谷之中耗资数亿建设了气势雄伟的核战指挥中枢。
秘洞有指挥洞(代号)、作战洞(代号)、通讯洞(代号),秘洞坚如磐石、暗道迷离、机关巧设、神秘莫测,融入了我国军事防御理念,体现了当时军事科技的最高水平,是地下军事工程的典范之作。年,这个绝密的军事基地对游人开放,秘洞景区为游人提供了缅怀历史的场所。
沿路没走多久,便看到指示牌所指的作战洞方向。过吊桥,来到一山坡前,山坡不起眼处露出一低矮的水泥门,这水泥门敦敦实实张开着,里面透着昏黄的灯光。
走进大门,立刻感到寒冷和压抑,仿佛一下子被禁锢一样。作战洞是防辐射坑道式建筑,有个工作间。年3月开工,年6月竣工,耗资2亿元,是实施全国作战部署的中枢,分口部、主体两部分,有防护秘密设施,滤毒通风设施、核自动报警设施、检测化验设施、情报系统、二炮作战系统、水库、电子等。山洞与山上9处暗堡相连。
狭窄的通道阴暗潮湿,顶端的吊灯长长地整齐排列着,伸向无止境的远方。通道两边有不少洞室,洞室有大有小,里面光光的,没有任何设施和用具,每个洞室安有木门,洞室门的墙壁上挂有各种名称的牌牌,如通讯室、气象室、设备部等,整个通道像个设备齐全的作战中心。
看了几个洞室,就厌烦起来,加速步伐前行。秘洞修建的很长,不少处还叉出另外的通道,有些通道还堵塞着,禁止通行,看来开放的地方很有限。通道每隔一段设有安全门,这是战时如果被敌人攻入,用来防御的。我们无声地行进着,走了好长时间才终于看到阳光穿射进来,出了洞穴,深深地喘了一口气,感觉还是外面的世界好。我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深知那年代搞这些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如果是年轻人就会质疑和嘲笑当年的愚蠢和盲目啦。
从小路上了大路,来到景点的中心,这里有商店和展览室,展览室里摆放着那年代的军装、军用品、还有炮弹、通讯设备等。看着这些亲切熟悉的设备用品,顿感神圣和自豪,因为我曾在那年代身披军装,手握钢枪,怀有那年代的崇高信念,履行着神圣的义务。这些过时的信念和设备用品如今苍老地躺在陈列架上,回光返照着历史的印痕,企图用过去的辉煌再度点燃激情的光芒。
看完展览室,出来后便看到路边有个牌牌,牌牌上有指挥洞即洞的介绍。洞于年3月开工建造,年2月竣工,历史3年,耗资2亿元。洞共两层,长米,共有房间74间,可容大卡车通过;开放部分包括暗道、竖井、洗消、通风、滤毒设施,以及首长豪华卧室、舞厅、会议室、警卫室,是当时规模巨大的战备设施之一。
沿着铁梯径直而上,来到山腰,崖壁前两扇巨大的铁门高高耸立。铁门黑黑的,有30多公分厚、四五米高,呈内拱形,如果这铁门关闭,要想启开那是要破费时光和功夫的。
进了铁门,就会看到又一相同铁门横亘,再往里看,里面还有一道铁门,三道大铁门拱卫着秘洞,看来这指挥洞确实重要,如果三道铁门关闭,那千军万马就会被拒之门外,束手无策。过三道大铁门,里面便是秘洞的通道,指挥洞要比作战洞宏伟的多,其宽4米,高5米,可开进汽车,阔大的洞穴里清冷清冷,若有声响可听到回声。通道的两边有不少高大的洞室,洞室有1号首长室,里面墙壁上挂有副统帅的大幅照片,还有不少首长室。各个洞室里都没有任何摆设,空空洞洞,满屋空荡和荒凉。这洞穴为了作战的需要,设有水源洞,防核辐射设施等,瞧着这庞大的工程不能不令观者赞叹那个年代气魄。
洞穴有出口,出口处设在山顶,也安装了三道大铁门。出得洞穴,站在山顶遥望,只见山峦高立,峰高天窄,弯曲的沟壑中隐约看到不少石头建造的平房,还有不高的岗楼,这些都是当年部队的营房,营房和岗楼健在,可当年建造者流血流汗铸造的洞穴早已失去了神秘和使命,如果当年的建造者故地重游不知该作何感慨。
离开神秘洞穴时,我才发觉下车参观时没有携带相机,以至于没留下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