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澳盛科技成果发布会当天,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秘书长张博明介绍称,在复合材料领域,碳纤维产品的前景被普遍看好,预计未来几年碳纤维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仍会保持10%-15%的增长。
经历长时期滞缓阶段之后,中国碳纤维产业迈入了快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其他现代工业的发展,“黑色黄金”迎来发展风口。
政策方面,多年来,国家发改委高度重视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日前,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王东表示,近年来,国家发改委从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研发平台建设等三方面大力推动碳纤维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图表:我国碳纤维产业产能及产量情况
资料来源:赛瑞研究
新材料在线采访得知,目前,国内碳纤维企业中,单线千吨级产能的企业包括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江苏恒神碳纤维有限公司、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中安信、中化蓝星、吉林化纤(碳谷)、吉林精功等;拥有原丝碳化技术链的企业包括:吉林石化、河南永煤、太原钢料、江苏中简等。
在国家战略需求领域里,对碳纤维的用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碳纤维产业开始大规模发展,产能建设快速发展,但产业链依然相对脆弱。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T/T级高性能碳纤维的自动化连续生产,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碳纤维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原料损耗率以及生产能耗等亟需实现产业跃升。”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上,东华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教授王华平表示。
在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樑华看来,我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不仅面临日美的高端禁运和低端挤压,也面临韩国、土耳其、印度等后发国家的快速追赶,生存环境严峻。但大跃进式的产能扩张、遍地开花式的产业建设,不符合市场规律。
总体上看,我国碳纤维产业呈现出“三多三少”的尴尬状况:“企业多龙头少”、“产能多产量少”、“用量多国产少”。
徐樑华认为,碳纤维产业发展要从市场发展规划和生产企业布局两方面考量,在市场发展规划中,一段时期内要突出需求牵引的发展模式;在生产企业布局中,一段时间内要走军品上水平、民品上规模的“中国模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