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高县地处山西省东北边,东邻天镇县、河北阳原县,西邻大同县,北依外长城,与内蒙丰镇、兴和毗连,南与浑源、广灵二县隔山为界。平绥铁路横贯城北。阳高县属大同平原的一部分,中间黄土丘陵,北边是山坡,其余均系平原地。当时全县计有人口十八、九万(当时没有确切统计)。
县城规模是正方型,城周长九里十三步。城内有四大街八小巷,中心是玉皇阁(清末兵变把阁烧了,但四面留存墙框和门)。站在阁底下看东、西、南、北四大街是笔直的,全城象个田字。北城没有门,顶上有一真武庙,真武神面南而坐,据说是镇压妖邪的神。
八小巷也叫八小街,有直有曲,基本是对称的。如南街东是小东街,西是辕门街。其他街略同,不赘。城外有南关街、东关街、西关街。北城没有门,也没有街。全城关内有人口两万多。城内商店、作坊以南街为最,东西街次之,北街较冷落。这里除每年有一次九月会外,没有集日。店铺天天开门,日日有市,东街天天有早市,也叫米粮市。由于交通便利,又是平原和丘陵地,骡、马、牛车、驴、骡驮络绎不绝。
特别是与东产粮地区毗邻,当时贸易往来,互相开放,用粮来换回布匹以及生活用品,在城南九十里桑干河岸还有东井集,小石庄、大柳树紧密相连的三大乡镇,人口不少于县城,也有相当的工商业与县城沟通。所以这个城市工商业比较繁荣,店铺鳞次栉比,手工业棚、摊,户户相连,但比不上雁北中心城市-大同,和雁北首县-浑源,特别是没有矿产和特产。
陆陈行也叫缸坊。
这个行业在城里先后有十四家之多。为什么叫陆陈行?就是烧酒(白酒)为主,还兼营磨面、碾米、制团粉、榨油、饼面(烤饼压面条)等六类行业。当然也有不够六类的,但只要烧酒,就叫缸坊。这种行业,经营方式都是前店后作坊。自己购进原料、自己制作成品,如买进胡麻榨油,绿豆制粉,谷子、小麦、莜麦碾米磨面。秋天还要购进大批高粮、小麦、谷糠为酿酒制曲原料。
作坊都是雇请的工人,有大工(技工)、二把刀和小工。制出的成品,拿到前店去卖。他们都有一本生意经,一招拿手戏。如南街德兴裕的面好,不论莜面、白面都是又白又细,西街德盛隆的酒好,喝起来柔和落口甜,据说该店有一口好水井,酿出的酒就好。他们为了生意兴隆,招财进宝,也互相竞争。但主要是两条:一是重视质量,保持信誉。操作要求,加工精细,淘、洗、筛、簸箕干净、细罗慢蹬、净子面,一罗打到底,二混面,分的很严,不能以次顶好。
烧酒最讲究的是口头,感到香甜柔和;制团粉吧,绿豆粉就是绿豆的,高粮粉就是高粮的,不能掺假拌真。那些有钱的主顾就是信这个邪,只要从这个店铺买的,价钱高也就是好。而对没有名气的产品,一样的货,价格低也不买。二是股勤招待。在拦柜上(即柜台)虽然衣帽取人,对穷人不那末热情,但也不失和气,有问必答。对常来常往的主顾,殷勤备至,进门替掸土,让座,敬茶,要什么?说句话,五斤面也可派小伙计送到家。没钱可记帐。那时商店还时新一种折子,见折就付货,记在折子上,年终结帐。当然这是存钱的人才能办到。
除此之外,还派人下乡送货上门。这是一种生意经,只要能赚钱就行。掌柜对伙计经常传经:“我们老掌柜传下来就是凭这条拦柜”,这已成了口头禅,他们闲下来就讲。他们意思是想赚钱,就必须保持拦柜信誉,才能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就以这陆陈行来说,没有一家不是地主投资(就是财东)委托代理人经营。(领东掌柜的,现在说的经理。)在十四家中,开设最早的要算西街德盛隆是清同治十二年开张,德兴裕是清光绪十六年开张。后来有的倒闭。
在“七七”事变前夕还有七家开业。南街有德兴裕(财东是本村地主王先银,一掌柜翟贤玉、二掌柜孙建业)、德荣馨(财东本城地主叶甲喜,一掌柜郭瑞,二掌柜薛六经)、福顺宏(财东河南省刘相朴,一掌柜刘藻、二掌柜郝永安),西街有德盛隆(财东王先银,一掌柜宋恒,二掌柜杨芝荣)、万太源(财东张栋、张福娃、一掌柜宋伦、二掌柜张文成),东街有万庆荣(财东叶吉喜,一掌柜谢庆堂,二掌柜燕昌)和盛德(财东大白登地主苗喧,一掌柜燕登贵,二掌柜张奇)。这七家之中财东多数是继承祖业,掌柜不少是论资排辈熬上来的。
除以上七家缸坊外还有几家前店后作坊的米面铺,就是购进原粮,碾米磨面然后拿到前店去卖。这样的店铺,大部分没有名气,是自家自营的个体户。他们磨出面本来也又白又细,但价格总是低于大商店,有的大商店缺货了,从个体户那里买进,再拿到前柜去卖,也能卖高价;因为它有点名气。这样的米、面铺在东街、南街、西街都有,还有饼面铺、榨油、醋铺等不一一赘述。
绸缎棉布店
在阳高比较年长有点名气的有三家。都在南街。就是广盛恒、广盛太、万隆奎三家。广盛恒是较年长的老字号,东是山西省平遥县杭永元,一掌柜梁半牛,二掌柜吴永。广盛太财东是山西省榆次县孔祥荣,一掌柜李俊林,二掌柜曹廷辅。万隆奎财东是山西省清徐县吴永发,一掌柜王启定,二掌柜宋元。
经营的货物,主要是土布,即手工织小棉布,一市尺宽,三丈多长。从河北省行唐、正定县等产地购入;其次,是经销块儿生烟,一块儿即一两烟丝为一小包,十小包成一捆,一千块为一篓,重六十二斤半。产于山西省榆次,曲沃等县。烟名是仁生、北生、天来香等。
再就是经销绸之类,所以叫绸缎棉布庄。他们既批发,也零售,纯粹是买进卖出的商业户,多是春天进货(农历年初),秋后结帐。买、卖都是这样,要加利二分。现款交易不加利。他们的生意经也是两条。
一是待客态度,百挑不厌,能言善道,把一尺土布耍活了,一层一层的可以把布拍的啪啪响,说明质量好,说死说活也就得你非买不可。
二是确实好,每尺布的重量一样、线纹一致,边幅整齐。其他货物也是讲究质量,不敢以次充好。所以几十年直至百年以上营业不衰。
他们还有个特点:掌柜伙计吃一样的饭菜,很讲究。面食分煮锅,干锅、蒸锅三大类七十二样,什么削面、刀削面、切面儿等。花卷、莜面卷、小肉包、蒸饺、蒸饼等。还有馅饼、葱花饼、烙苏饼等。他们的口头禅是吃了白的,省下黑的,吃饱不想家。
掌柜伙计都要穿长袍,整整齐齐,精精于干;一律不用本地人,都是从老家来的,不准带家属,(个别老掌柜因没有儿子,可在本地找个二房,为的是生儿子,传宗接代。)小伙计上工后到七年头才能回家省亲。已过七年的,每三年可探亲一次,一次可住八个月。店里最忌讳伙计在当地乱搞男女关系,发现后立即开除送回老家。他们就是吃得撑大肚也用不了多少钱,干坏事是“无底洞”,肯定会发生偷窍、贪污,使全店受损失。这也是一条生意经吧!
他们是三年一结帐,营业情况以及赚钱多少,须掌柜亲自去财主家交清册,东家很少来店铺查看。三年分红一次,红利三七开。财东拿大头,顶生意的伙计拿小头,小伙计没有份。
除上述有名气的三家,还有些布庄,主要是本县财东,本县掌柜领东经营,资金不大,规模小,经营种类少。如南街德成锦,自东自营,负责人姓苏。南街富福昌布店,财东河北阳原县首善堂,掌柜曹廷辅。
京广杂货铺
这种行业,也纯粹是经商,进货多来自北平、天津、上海以及其他省市。经营的项目多种多样:有糖类(红、白、冰糖),各类纸张,各类洋布,玻璃及玻璃镜子、各种茶叶(红茶、绿茶、花茶、千两贡尖茶等等)他们多兼营发货店,就是各地产的各类山货、特产。由货主发货进店(多是二倒贩子)再由店分销出去。大部是季节货、如大枣、核桃、花生、果品等,也有香烛、纸张、烟火、编织品等一类货物。比较有名气的有以下几家。
南街增盛源就是既经营京广杂货又兼营发货店。财东靳克勤是本县靳家窑人,一掌柜殷培源,二掌柜靳玉勤。财东是由开办小炭窑发迹起家,逐渐发展起来的。不仅在阳高有店铺,沿平绥铁路线北平、张家口、阳高、大同、丰镇、归绥(呼和浩特)等城市都有店铺。天津设有办事处,还包销英、美进口的煤油,美孚牌、德士古牌、幸福牌等等。
他从我国口岸外商订立合同,他包销的牌子、独家经营。沿平绥线分发各地销售,以批发为主。都是白铁皮包装,三十斤一桶。主要以此赚钱。其他业务,除阳高、大同之外,别的分店只兼营二三样货品。他在雁北来说,资本家可算第一家了。其经营的方式,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一般不赊销,薄利多销,快速周转。纯利分配原则,原来也和其他行业一样,按股分红。
在三十年代后期发现内部有贪污者,随即采取了改革办法,废除了封建的旧式簿记,改用新式簿记,不仅记载一天卖钱多少,而且分类记载进出货数,同时废除了顶生意分红的制度,实行资本主义的定额工资制度。掌柜每月工资现大洋一百元,以下逐级分别规定月工资,优者多得、劣者少得,甚至开除。这在阳高是独一家,废除封建式的弊端,调动了伙计们工作的积极性。
南街还有福庆魁布庄,德源祥、合成信几家京广杂货店兼营发货店,他们都是三十年后期开业。除以上较大一点的京广杂货店外,还有若干家小型的日杂百货店。如南街荣富长,经营各种洋货布匹、鞋、帽日杂百货,化装用品。财东张富,主管业务是他儿子张进财。还有聚盛源也是经营布匹百货的,财东靳三拐子、本县地主,一掌柜刘官,二掌柜蒋浩齐,经营方式,分红原则都是老式的,靠拦柜赚钱,年头不长倒闭了。
阳高南街每年九月有一次赶集会,叫九月会。大约半月到二十天结束。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商人,卖布的,卖估衣的、卖鞋、帽的,卖银器首饰的、卖针、卖刀剪的,卖古董、玩具的,品种很多。占地支棚,三人一家,两人一摊,白天叫卖,晚上露宿。
九月天,是农闲时候,乡下的城里的男男女女赶会的熙熙攘攘、拥来挤去,也够热闹的。同时南门瓮城内有骡马市。都不是庙会,不唱戏,不敬神。快到农历十月天冷。会也就逐渐收摊结束了。
粮行,(也叫粮店)
较大的有四家,南街有南永兴店,掌柜马相荣、马老四。福顺生,掌柜姜喜、池沼祥,财东河南省李八宝。永德店,财东郝田文,掌柜李多三、李春恩。东街有广丰店,财东张玉,掌柜武哲成、张永和。他们经营项目,都是买卖各种粮食,也叫耍粮盘子。
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甚至买空卖空,哄抬粮价。比如一九二九年大旱,春天群众缺粮,一夜之间,粮价由八角一市斗的小米,涨到一元五角一市斗。他们也有时把小米、高粱运到北平,天津等地出卖。这种行业最可恶的是伙同地主、富农敲榨农民、剥削穷人,遭灾之年粮价猛涨,丰收之年,粮价猛跌。如前所述天旱缺粮,每斗涨了一倍。而到秋天丰收了,每年谷子落到四角一市斗,真是“谷贱伤农”,一点也不假。
钱铺、当铺
这个行业不多,在南街只有德兴隆一家钱铺。财东王先银,掌柜张旺。主要经营银钱往来、借入贷出。有时也要空盘子,只过帐,不见现款,月底结帐。对市面上银钱往来起了一定的周转作用,但由于财力薄弱,起不了控制市面作用。除此一家钱铺外,还有几个钱贩子,也叫钱拐子,他们和皮包商一样,但连皮包也没有,只靠嘴皮子。东家买了,西家卖,月终结帐,赔赚互相找补。这是种无本的生意,靠信用办事,对店铺一时资金短缺也能起救急作用。
此外商业店铺也使用一种贴子,(用木板刻字,印刷成贴子)用时填上钱数即可发行,可以当作现金在市面流通,月底兑现。它可弥补资金不足,但必须有信用,能兑现。(就是能拿出现金兑换),如兑不了现、信用扫地、有被挤垮倒闭的危险。
典当铺,原来有三家:南街德隆当,西街天巨当,东街富德当。后来只剩南街德隆当。他们以穷人为对象,高利盘剥。穷人典当物品,由他们定价,当进去,三年不赎,就无偿没收,不得再赎。记得一九二六年冯玉祥进攻阎锡山晋军。国民军占领了阳高及雁北大部分县城,发行西北银行纸币,不值钱,商店有货不卖,穷人持纸币去赎当,挤的水泄不通。两天就挤兑倒闭了,穷人拍手称快。
以上所属商业(包括工亦商),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买进卖出都可以赊欠。春、夏赊出,秋、冬收帐,一般是二分利息,如当年付不清,明年就要复利计算。特别是粮食店,有的高达五分行利、重利盘剥。所以说民国工商业者既是地主兼工商业,又是地主兼高利货。在售货中已经有了盈利在内赊销时又加二分利息,双重剥削,比高利贷还高。当然受剥削的是贫穷的工人,农民和小市民。中小地主、富农不兼工商业他们既是被剥削者又是剥削者,把被剥削的那一部分又转嫁到穷人身上。
民国时期阳高没有一家象样的工厂和作坊,更没有机械工业。都是手工业,或流动行业的手工业工人。手工业者又不少是半工半农。
(一)铁匠:南街有韩铁、杜铁。他们专制、镰刀、斧头、锄板、镢头、菜刀、饭勺之类的农具和炊餐用具。西街有刘铁老二、老三两家,专制作骡、马、驴掌并兼钉掌。东街有张铁、老二、老三两家。他们除制作骡、马、驴掌和钉掌外,还锻造车轱辘外圈铁瓦,并用铆钉把铁瓦钉到木制车轱辘上。以上他们都是手工操作,每盘炉子至多三人,多是父子辈或弟兄对,也有收徒工的。他们的摊子多摆在道旁,没有作坊。
(二)壶匠和白铁匠:南街有祝壶锡匠,弟兄二人,分两摊、各干各的。主要制作酒器、和敬神用的香炉、蜡烛之类的用具。白铁匠就是用白铁皮焊制各种器皿,只有姓宋的一家,摊子也在南街。
(三)木匠铺:专制装死人的棺木,南街有李木铺、武木铺,西街也有李木铺。他们都有作坊,他们作的棺木有柳、杨、松木等。作好的棺木来买按质论价。这种作坊也是父子兵、连家铺或收一二个徒弟,至多不过三四人。
至于造盖房所需木工以及制作箱笼板柜家具用品则多由流动性艺木工承担,有的是户主请工人去家制作,有的是工人自己在家作好拿到早市上去卖。盖房多是老师父带上徒弟去雇主家施工。也有包工的,即是少数,还是日工多。
(四)瓦工、也叫泥匠:这种行业,更没有作坊,都是流动行艺。这也分为两种:一是自己手艺高,有徒弟。雇主请他们盖房或其他大一点工程、或计日或包工,须双方协议。有的还需和木工一起协议(如盖房)。必要时还请短工帮工。二是自己有手艺,单独流动作零活,如修理抹补,盘火炕、盘炉灶等,有日工也有包工。这种工人,夏秋活多,春、冬没活,多数具有两种手艺。
有的冬天作熟皮工(作皮衣),有的去给人熬糖。他们只靠行艺养家糊口,有时有活干、有时没活干,他们是固定工资,没有机动。不象前述铁工等自制自卖,多卖多赚钱。他们干一天活,原来二百五十文,后改为五百文制钱。三十年后期改为二角五分。包工活出大力可多赚点,但搞不好还赔钱。有的为了养家,还佃种一些土地,以弥补不足,也就是半工半农。
(五)染坊、纸坊等小作坊:阳高北街有一家染坊、手工操作,有三、四个人。是河北蔚县来的。西南街有一家纸坊,以乱麻为原料,所以也叫白麻纸,可供书写,包装用,东家是本县孤山庙村姓屈的。南街还有一家银炉,是制作金银首饰的。如戒指耳环、手镯、项链等,工艺精细、镂刻花纹,吹兰(似景泰兰)独此一家,有三个人。西街有德恒炉、永胜炉两家砂坊,东家都姓景,手工操作、铸造农具、炉具等。东街有一家做鞋的皮(布)底帆布面,一师一徒独一家。南街、东街各有一家皮绳铺专制车马鞍具、绳套用品。
总之,以上所述均属纯手工操作,有的是连家铺,有的是师徒店也有夫妻店,根本没有机械作业,三十年代后期东街有一家买了手工操作切面机,成了全县城的稀罕物件儿,大人小孩都去参观。当然有几家成衣铺应该算半机械作业。
(六)其他:理发的、刻字的、照像的、编织水斗、簸箕的以及屠户卖肉的都有一些。
这些手工业,各行各业都有行会组织,会首由大家推选,有事集会协商,但这种组织比较松散,比不上工商业的商会组织严格、设有会长(也是推选出来的)并有一二个办事人员,跑腿打杂。遇事向官府交涉或官府捐款、经过商会滩派。倭寇入侵阳高县城、商会变成了维持会,由维持会过渡到伪政府,可见商会在那时的作用是多么大了。
参考资料:《阳高县志》,图片非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