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R3漂移
编辑
路由社
年,在保时捷,辆的全球累计交付量中,中国市场贡献了95,辆,占比31.6%。因此,中国也连续7年成为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然而在保时捷眼中,今日的中国或许仍然只是一个汇聚着销量及利润的地方。
至于生活在这里且有能力购买保时捷的人,则可以被忽略、歧视,甚至被粗暴对待。
4月30日,在《保时捷中国致车主的一封信》中,保时捷表示,鉴于“全球性半导体产能持续严重短缺导致汽车行业出现生产瓶颈”,保时捷自去年下半年起,将部分车型配备的“带电动调节功能的转向柱”更换为“手动调节的转向柱”。
很遗憾,在这份由个字符组成的官方声明中,谈及解决方案的字数为0。
“希望征得客户的理解,给予我们多一些时间来努力寻找方案。”保时捷在信中提出了对中国用户的希冀。
然而,在太平洋彼岸和欧亚大陆另一端,同样的事情在数月之前就得到了解决。
一根令中国车主如此生气的转向柱
自今年1月起,保时捷在美国及英国的车主陆续收到了品牌方发来的邮件,被告知新车的电动转向柱将被替换成手动转向柱。
1月海外论坛上就有保时捷车主谈及此事可直至3月28日,一名中国车主通过微博愤怒地谈论起此事,大量中国保时捷车主才发现原来被悄悄减配的,并非只有自己预定的新车。
更令他们感到愤慨的是,保时捷在发送给海外车主的告知邮件中,还随信附上了解决方案。
海外车主披露了保时捷的补偿方案截图显示,保时捷方面将因转向柱配置发生更改,向每位海外车主赔偿美元的抵用券。后者可在新车交付时,被用于抵扣购车款,在使用方面也没有任何限制。
当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则变成了一场品牌方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对此,保时捷中国先是默不作声,仿佛一切从未发生。继而又讳莫如深,防止车主进行串联,导致事态扩大。
当这些意外掌握了互联网使用技巧的中国车主,就“保时捷强盗行为”联合发起了集体投诉时,保时捷又开始尝试借助一通暗箱操作,对这批因共同诉求走到一起的车主进行各个击破。
经过对多家媒体报道进行整理,路由社发现,不同的保时捷车主收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最早收到品牌方提议的车主,得到了芯片供应条件满足后“免费加装电动转向柱”的承诺;稍后得到回应的车主,则将获得“用于后续加装”的元抵用券;而最近才被告知解决方案的用户,只能得到元代金券。
早期的告知函中,保时捷表示将免费加装最新告知函中,保时捷仅提供元代金这种差别对待的做法,在受到影响的保时捷车主之间,几乎构成了一个悬案:所有人都开始怀疑,大家谈论的是不是同一件事。
在确定了问题的确出在保时捷方面之后,他们开始拿起计算器,用数学计算起品牌方处理问题的诚意。
按照4S店目前的报价,单独加装电子转向柱所需费用达到3万元,远高于保时捷提供的补偿。即便按照北美市场每台车美元的标准及当前汇率计算,补偿额度在折算成人民币后,也至少应该达到元。
“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说了一堆废话”、“说了个寂寞”……对于保时捷的这份声明,中文互联网世界毫不吝惜地送上不满。
可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今年一季度,保时捷全球交付68,辆。其中,中国市场交付量为17,辆,贡献率达25.8%。
如此看来,令保时捷中国车主真正感到生气的,绝不是简简单单一根转向柱和差异化的补偿方案,而是保时捷从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获取如此巨大的红利之后,依然选择摆出一副傲慢的姿态。
傲慢与偏见的历史根源
对于中国以及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者,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总是表现得漫不经心。
车质网信息显示,在年涉及保时捷品牌的58条投诉中,完成售后流程的条目数量仅为10条,其中两条由轮胎供应商倍耐力完成,品牌应答率13.8%。
这一本已不高的数字,自今年以来再次下降——尽管年只过去了4个月,车质网关于保时捷的投诉数量达到24条,而售后流程完成条目仅为1条,应答率降至4.2%。
这种漫不经心,甚至不难从保时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