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又是拼多多!近几天讨论最为激烈的山寨货和假货的风头算是稍微消停了点,紧接着有关打假和打山寨的话头又冒了出来。作为电商平台,台州前店后厂在这种事情上面也和广大消费者是一个态度,很多时候,假货和山寨货损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利益,还有平台本身的形象。只是这种单纯的打假,打击山寨的方式真的管用吗?这种主动干预的市场行为,对于电商这个发展了这么多年的行业来说,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呢?
打假是一件好事,这点事毋庸置疑的。假货与山寨一直以来都存在,在没有电商之前就存在,而有了电商之后更加猖獗。黄峥有一句话其实说的很对,有假货和山寨的不光是拼多多,淘宝天猫京东都有。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为拼多多的一种托词,意思是人家有所以我也可以有。而很多人喷的也正是这一点,假货和山寨这种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东西,别人有所有我也可以有的态度肯定是不正常的。但黄峥本人想表达的意思可能并不是这个,他想说的可能只是,大家都有这方面的不足,不应该只有拼多多被拿出来喷,拼多多并不否认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大家看问题要公平,大家要喷就全部一起喷,单喷拼多多我不服。
黄峥想说的是一种现象,一种自从电商诞生以来就从没有消失过的现象。我们再回到双打行动本身。电商平台这种打假打击山寨的行为从平台的角度来看,绝对是正确的,从工商局的角度来说也绝对是正确的,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呢?这真的是完全在为消费者考虑吗?这真的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吗?
从电商平台诞生以来,一种是淘宝类型的第三方平台,一种则是唯品会,网易严选一类的垂直平台。我们听到的有关假货山寨一类的反馈一般都出自第三方平台,而很少会有垂直平台出现这类问题,除了这种问题的平台一般都完蛋了,比如聚美优品。
从这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会出现这种问题,一般都是平台对于商品来源的管控不够严格,或者干脆就是平台在同流合污。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出现假货和山寨,平台自然也是要承担责任的。没错,平台确实出来承担责任了,他们承担责任的方式就是严惩出售假货和出售山寨的商家,看看这段时间拼多多的战绩,关店家,下架商品余万件,是不是成果斐然,战绩卓著!
但是,我想问这真的是一个平台的进步吗?或者说,这种行为真的有用吗?淘宝的商家入驻是不是很严格?天猫的商家入驻是不是更严格?但是谁敢说在上面没有假货,没有山寨?我想肯定是有的,而且还不少!所以,这种双打行动,本质上来说不过是电商平台的一种忽悠方式,一块平台形象的遮羞布而已!
最早的B2C平台为了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在出现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情况下,可以说是一边倒的倾向于消费者。现在很多电商平台在开始的时候也是这么做的,因为只有流量大了才会有更多的商家来,没有更多的消费者,商家再多也没用。
后来随着供应链的完善,各部分的职能分析,东西寄送出问题了,是物流的问题,东西质量出问题了,是商家的问题,似乎所有问题都和平台没关系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买家在遇到交易问题的时候,投诉成功率只有5%,客服打太极,商家挖陷阱,物流推卸责任,消费者呢......消费者只能说自己倒霉,然后更恐怖的是,面对大的电商平台,更多的消费者会对那些受损失的消费者说,你运气不好,那是***的问题不该找**平台的麻烦。
所以,和一切问题都无关的平台,在面对假货山寨会影响平台流量的情况下,首先做的不是去弥补消费者的损失,不是去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而是去惩罚商家,去整顿自家平台的内容。相关的消费者觉得平台替我报仇了,无关的消费者觉得这个平台的态度很好,似乎大家那点损失,笑笑也就算了。
可是,假是打不完的,山寨也是打不完的,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在哪里都是适用的。所有电商平台不考虑如何更好的保障消费者权益,不考虑如何补偿消费者的损失,不考虑建立更完善的售后体系,反而去做冬天打蚊子,夏天捉老鼠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一种退步吗?在面对质疑,面对斥责的时候,所有平台都在为自己考虑,都在想怎么把面子工程做的漂亮!
电商的立法有待完善,平台的规则又何曾完美,双打固然要做,但更重要的难道不是给消费者培养更好的消费习惯,更好的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而不是在这种交易问题里面,先把平台摘出去,让那些明明是把钱交给平台的用户认为,这个问题和平台无关,最后又求告无门。这种打假行为是幕后该做的事情,有羞耻心的人都不会把自己做过的坏事拿出来炫耀,希望有一天,所有的电商平台也能拥有这种羞耻心。
台州前店后厂本质上也是个不能免俗的平台,但是这种市场环境需要我们去改善,一直把消费者当韭菜,总有一天韭菜也会明白过来的。
更多服装资讯,点击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