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无人机的崭露头角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但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它们在军事战场上的威力得以充分展现,特别是在俄乌战争中。中国的军用无人机制造业虽然近年来才逐渐崭露头角,但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本文将以中国国内两大著名的军用无人机系列,即“彩虹”和“翼龙”,为例,简要列举它们过去的主要型号发展历程,并展望它们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
“彩虹-4”和“翼龙-2”是中国出口表现最出色的两款军用无人机,然而,这两者之间的性能差距却非常明显,实际上,“翼龙-1”是与“彩虹-4”竞争最激烈的型号。在年首飞的“彩虹-3”和“翼龙-1”都是早期竞争国内空军订单的首批型号,但当时航天科技十一院(即后来的航天彩虹无人机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彩虹-3”性能相对有限,最大起飞重量为千克,航时15小时,航程千米。相比之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成飞)独立发起的无人机公司推出了“翼龙-1”,其最大起飞重量为1.2吨,航时20小时,航程千米。因此,“彩虹-3”在竞争中明显不敌,“翼龙-1”被中国空军正式列为“攻击-1”,而“彩虹-3”转向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了一些小的成功。
竞争初期的结果为之后的发展定下了基本格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主要面向国内空军订单市场,兼顾出口,而航天科技十一院则主要侧重出口市场。尽管中国后来推出了许多其他无人机型号,但没有一款真正取代了“翼龙-1”和“彩虹-4”的地位。例如,年亮相的“翼龙-1D”被公认为这一级别的国产无人机的佼佼者。
“翼龙-2”也在外销市场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经常与“彩虹-4”一同出现,但其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2吨,可搭载1吨以上的弹药,实际上与“彩虹-4”是互补的搭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国家既购买了“彩虹-4”,又引进了“翼龙-2”。另一款类似规模的型号是“彩虹-5”,其最大起飞重量为3.3吨,与“翼龙-2”的载荷水平相近。但在设计上,“彩虹-5”更侧重于超长航程(最大航程接近千米),而“翼龙-2”虽然航程不及前者一半,但速度和升限明显更高。这意味着在“翼龙-2”和“彩虹-5”阶段,两家设计单位已经有意识地分道扬镳,以争取不同的市场份额。
在年珠海航展上,新一代的“翼龙-3”横空出世,目前仍在研发阶段。根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提供的数据,它是一款大型洲际无人机,具有千米级别的航程,承载能力强,适用范围广泛,可以满足国内外需求,既可用于军事又可用于民用。同时,新一代的“彩虹-7”也在数年前亮相,这是一款非常特殊的无人机,采用隐身设计、具有长航时和无尾翼的特点,一度被戏称为“小轰-20”。可以说,“翼龙-3”和“彩虹-7”代表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前者是传统构型的升级版本,技术风险相对较低,主要依赖大量应用复合材料来实现设计目标。而后者则采用了非常独特的隐身设计,外观前卫、吸引眼球,并符合外界的期望。
与此相对,“翼龙-10”和“彩虹-6”代表着新的发展方向,它们都采用了喷气式发动机,这在无人机领域相对较少见。前者最大起飞重量为3.2吨,最大飞行高度为米,最大速度为千米每小时,远高于常规无人机的性能。而“彩虹-6”更为引人注目,其最大起飞重量高达7.8吨,具有高速飞行的能力,飞行速度可达千米每小时,巡航高度超过米。然而,就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翼龙-10”的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离量产不远,而“彩虹-6”的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无论如何,作为一种突破传统无人机固有模式,采用喷气式发动机,追求高空高速飞行的新型无人机,“翼龙-10”和“彩虹-6”的未来发展令人期待。
军用无人机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直到本世纪初才真正引起各国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