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引领大西安蓬勃发展专访西安市十

长白癜风是怎么回事 http://pf.39.net/bdfyy/bdfyw/141205/4530985.html

带领企业跻身世界一流

——访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党民

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党民,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导研发产品三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十五”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先进工作者、第三届陕西省优秀创业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作为西安市高新区功勋企业家、西安市科技创新企业家,陈党民所在企业近三年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其他知识产权7项、企业获科技奖励18项。陈党民担任陕鼓动力总经理后,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他围绕“两个转变”战略目标,即从提供单一产品向能量转换领域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案商和系统服务商转变,从产品经营向客户经营、品牌经营、资本经营转变。通过市场化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利用外部协作资源,加大对非核心能力环节的逐步放弃。同时,他积极对接资本市场,通过引进联想控股、复星高科等7家战略投资人,年4月28日陕鼓动力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经过多年的战略转型升级,陕鼓动力运营质量显著提升,利润总额一直为国内行业第一,人均利润等指标达到或超过了世界一流同行企业,服务及能源基础设施运营业务销售收入占比已经达到62.92%。公司先后荣获得“全国质量奖”、国务院振兴装备制造业先进集体、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陕西十大优秀管理企业、陕西省十一五污染减排行先进企业等多项荣誉。

在新一轮的发展中,陈党民将带领陕鼓推进“一机两翼(一机:体制机制改革;两翼:智能制造+金融资本)”重大举措落地,构建核心竞争力,为西安市实现追赶超越贡献更大的力量。

(见习记者高瑞记者杨斌鹄)

用技术创新攀登稀有难熔金属领域高峰

——访西安西工大超晶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薛祥义

清华大学核燃料循环材料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薛祥义,既是陕西省职工优秀科技创新人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也是西安西工大超晶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从业将近20年,薛祥义教授带领团队专注于稀有难熔金融的加工及组织性能研究,主持参与了十余项国家攻关项目及军品配套项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研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航天、舰船、核潜艇等重点型号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为稀有难熔金属加工及组织性能领域的高端人才,薛祥义带领技术团队完成了投资超亿元的大型国防军工技改建设项目“××工程用锆铪材生产线建设”,开发了新一代核动力工程用小径锆-4合金包壳管和铪控制棒加工成型工艺技术,应用于国防重点型号建设,实现收入超过亿元。先后攻克了高强紧固件用钛合金棒丝材组织及性能批次稳定性控制、钛合金深筒件产品镦挤精密模锻成型,抗辐射耐热耐蚀合金机械堵头无焊接化滑芯封装成型等技术难题,并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截至目前,他主持开发新产品40余项,批产20余项。提交专利申请50余件,获得授权37件,其中发明专利30件,其中60%以上的专利实现了成果转化。年,薛祥义当选西安市政协委员,获得“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年度高端人才”、“陕西省职工优秀科技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见习记者廉晶记者杨斌鹄)

助推我国智能电网大发展

——访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黄新波

黄新波是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多年来一直从事第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主持或参与的教改项目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主持的“构建基于专题实验的电气专业实践体系,培养学生自主研学和工程实践能力”教学项目获得年陕西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并获得年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工作期间,他大力推动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和企业共建陕西省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黄新波先后主持了国家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纵横向课题30余项。他还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他主持的项目“复杂环境下高压输电线路运行工况监测关键技术与系列产品”经陕西省政府推荐参评年国家技术发明奖。这些成果实用性很强,现已授权发明专利32项,已向企业有偿转让专利43项,先后与10余个企业联合进行产业化发展,研发的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装置、带电测试仪表等技术先进、可产业化性强,获得电科院等权威机构检测报告32份,通过省级鉴定的产品10余项,现已销往菲律宾及我国各地电力公司。这些产品解决了行业和企业的关键技术难题,团队的学术成果已被大量引入到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标准中。

目前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在65%以上,累计直接经济效益突破5亿元。

(见习记者高瑞记者杨斌鹄)

创新理念打造幸福建筑空间

——访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熊中元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熊中元,任职期间一直致力于管理创新,先后获得“中国建筑劳动模范”“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院长”“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三秦质量人物”等称号。他首创的基于绿色与和合文化的中华建筑创新发展管理模式,将绿色技术与设计创意高度融合,成为行业标杆。

在西北院发展转型创新的关键时期,熊中元提出积极拓展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即EPC)业务板块,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他带领西北院首创了具有中建西北院特色的EPC模式,从根本上避免了窝工、返工,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树立了行业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的典范。截至目前,正在商谈的EPC项目投资额多亿元。他推崇的“中建信条·和合文化”,让西北院形成了以“和谐传承共生,合作创新共赢”为内核的“和合”企业文化体系,成为文化引领创新发展楷模,荣获“中国企业文化竞争力十强”称号。

他强调“科技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为建筑设计行业培养了众多高端人才。年,西北院4名同志荣获陕西省首批“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其中,总建筑师赵元超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唯一自己培养和获评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他带领团队设计建造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芙蓉园、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3、T5航站楼等标志性建筑。

(见习记者廉晶记者杨斌鹄)

让中国的新药研发走向世界

——访西安新通药物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登科

西安新通药物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登科,从事新药研发30余年,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3部药学研究著作,先后获得“西安市科技创新企业家奖”、“三秦人才”“西安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等称号。3年获得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颁发的“中国药学发展奖”,成为当时西北地区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人。

张登科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对药学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年,他主持引进美国尼格尔红豆(TaxusNigra)40万株,在我省建立了红豆杉规范化种植基地,打通了紫杉醇类药物制剂生产产业链,降低了抗癌药紫杉醇在中国的成本。同时,他主张引进世界肝靶向技术专利,利用该专利技术研究的两个创新药“肝靶向乙肝药物甲磺酸帕拉德福韦”和“肝靶向肝癌药物注射MB”同时进入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计划,是我省唯一获得“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计划支持的两个化学创新药。目前两个肝靶向药临床研究超过预期,MB对晚期肝癌mg剂量就显出明显疗效,疗效和安全性超过了拜耳的索拉非尼(服用3个月,费用15万)。有益于满足临床需求、改善临床疗效。

目前,在他的带领下,西安新通已成为国内新药研究的明星企业,年进入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医药企业排名,研发的七种新药列入国家新药重大专项。他带头组建的“陕西省中药制剂中试GM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通过了国家新版GMP认证。

(见习记者廉晶记者杨斌鹄)

用“自主创新”占领国际市场

——访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警卫

西安炬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警卫,具有非常丰富的激光器研发经验。多年来,他坚持自主创新理念,通过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突破了高可靠性高功率高性能半导体激光器核心材料研制、关键技术和工艺,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封装技术,使我国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研制水平大大提升。

坚持自主创新,是王警卫的一贯追求。从业多年,王警卫带领技术团队攻克了多项半导体激光器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市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1项科技成果通过中科院西安分院鉴定,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此外,他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8篇,申请国内外专利项,参与制定《半导体激光器总规范》和《半导体激光器测试方法》两项国家标准,多次受邀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做报告。

他攻克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封装关键原材料的设计、加工、表面处理以及薄膜制备一整套工艺技术,打破了技术壁垒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他带领团队研制的传导冷却高温半导体激光器垂直叠阵G-stack系列产品、全无铟高可靠性高功率叠阵系列产品荣获“中国光学产品年度创新产品奖”,W/bar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荣获“中国光学产品最佳技术创新奖”。其研发成果已转化应用于批量化生产,系列产品销售额过亿元。

(见习记者廉晶记者杨斌鹄)

用创新提升建筑物的综合性能

——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郑山锁

郑山锁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专业学术带头人。他近五年获发明专利27项,其他知识产权25项;8项科技奖励,最高奖为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郑山锁一直致力于结构工程与工程抗震、震害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率先提出了钢-高性能混凝土组合与混合结构体系,以材料自身性能增强钢-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为突破点,通过大量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最终形成了一套集设计、分析、评估、优化及施工于一体的钢-高性能混凝土组合与混合结构的基本性能评价及设计理论体系成果。研究成果“钢-高性能混凝土组合与混合结构性能及设计理论体系研究与应用”获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研究成果“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获年度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年中冶科工集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研究成果“钢-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理论及应用”获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郑山锁的系列创新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西安绿地中心双子塔、西安环球贸易中心、天津高银大厦、成都绿地中心等38个单位的90余项建设项目,大大提升了结构综合性能,减少了钢材用量、施工工序与造价,缩短了施工工期,累计节省投资9亿多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见习记者高瑞记者杨斌鹄)

实现我国超导产业“零的突破”

——访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向宏

刘向宏在科研领域是中法双博士、高级工程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近5年获得32项发明专利及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荣誉。他还是一位企业家,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刘向宏一直致力于超导材料和稀有金属材料理论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在技术成果产业化方面多有建树。秉着“服务国防、造福人类”的崇高理想,刘向宏放弃了法国优厚的待遇,依托两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共同创立了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超导),一举结束了我国航空用特种钛合金材料全面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国防用高端特种钛合金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的国产化,实现了我国超导产业“零的突破”。

此外,刘向宏主持参加了国家“”攻关项目、“”重点基础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军工配套项目等十余项。在超导材料方面,他提出了电极组合方案及熔炼工艺,低温超导线材热处理新工艺——预先低温实效和高温热处理工艺,带头研制了我国第一根单根线重达80kg的多芯NbTi超导长带材,一举结束了我国不能制备大单重实用超导线的历史。在钛合金方面,刘向宏主持了多个重点型号飞机用先进合金的工程化应用研究项目,突破了军工用钛合金大棒材成分和组织均匀性控制技术。

(见习记者高瑞记者杨斌鹄)

全面创新改革助推企业腾飞

——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所长李东伟

五年获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所长,李东伟承担了诸多国防重大任务,多项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测控、侦查和雷达天线等我军战略、战术信息装备的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加工作后,李东伟一直从事雷达天线结构系统与工艺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完成了我国最大的深空探测66米天线,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奖等多项奖励。他尤其在大型天线结构设计、制造装配、现场调测等方面理论造诣深厚、工程经验丰富,是39所天线结构及工艺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国内著名的大型、超大型天线装备结构工艺专家。另外,李东伟自筹资金研发的“海上动中通”项目创新成果已得到转化,在浙江宁波落地开花,成为海洋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发展领军型高科技企业。日前,该项目不但在渔船领域实现了大范围设备装船,在海洋运输、游轮、军用船舶和国外船舶领域也开始安装使用,且实现了业态的创新拓展,由专业设备提供商,发展为设备与数据信息综合服务商,发展前景广阔,已成为中国电科智慧海洋战略实现的典范。

目前,李东伟正带领班子成员谋划39所的全面创新改革,已被纳入“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第三批试点单位”,以构架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助推企业的腾飞与辉煌。

(见习记者高瑞记者杨斌鹄)

致力大功率特种电源研究

——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杨旭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副院长杨旭教授,同时也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专委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电源学会直流电源专委会和特种电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他长期致力于大功率特种电源研究,突破了众多关键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推动了中国电气行业的进步。

他研究的大功率特种电源,是为大科学装置以及飞行器、航天器等提供高精度、特殊要求供电的关键性设备。面对传统特种电源存在的跟踪精度低、稳定度差纹波大等关键问题,杨旭教授精心钻研,提出了以非线性与线性控制策略符合的高跟踪精度和稳定度的控制策略、纳秒时间精度多路错相控制提高等效开关频率等方法,突破了高跟踪精度、高稳定度、低开关纹波等关键技术难题。借助他的技术成果开发的多个系列大功率特种电源产品,应用于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多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满足了这些大科学装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对国产高性能大功率特种电源的紧迫需求。

对科研的无限热爱,让杨旭教授收获了硕果。年,杨旭教授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完成人),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年,杨旭教授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此外,他还承担了许多国家重点课题、重点项目的研究,多次受邀到国外做特邀报告。

(见习记者廉晶记者杨斌鹄)

编辑:芥末花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36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