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国产车卖的越来越贵了。
造车新势力推出的新能源车型,一个比一个价格贵,30万是家常便饭,40万是稀疏平常,50万似乎也能接受,万也不至于让人惊掉下巴。不光是造车新势力,国产汽车品牌只要带上新能源的光环,售价也迅速窜高,20万、30万的国产车,现在比比皆是。
在燃油车时代,国产车的均价几乎只能在10万元左右徘徊,但是一遇上电气化转型,国产车便扶摇直上,开始站稳中高端市场。有人说,国产车售价提高,难道不是好事吗?凭什么国产车只能卖低价,而国外汽车品牌却能卖高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的,我们都很乐意看到国产汽车品牌崛起,但是,新能源转型,真的可以和国产车崛起画上等号吗?
均价20万的国产新能源车型,相比之前均价10万的国产燃油车,到底提升了什么?除了动力性能、行驶经济性方面的升级之外,我们看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智能化配置的提升,这才是国产车涨价的根本原因,比如说越来越智能的车机系统,花里胡哨的各种配置,冰箱彩电大天窗,以及一个比一个吹上天的辅助驾驶系统,但是这些配置真的是国人想要的吗?或者说,从工具的角度来说,20万的新能源汽车,真的比之前10万元的燃油车更好吗?
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如今的新能源车把更多的成本放在了各种和驾驶无关的功能和配置上,反而在用车便利性方面,新能源汽车是不如燃油车的,举个例子,燃油车可以在3分钟完成补能,纯电动车一个小时能完整充满吗?
而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辅助驾驶系统,有哪一个是真正好用的?哪一个是真正能够接替人类驾驶者,完成复杂路况的驾驶操作?
而宏光MINIEV更是一个正面教材,同样是电气化转型,它的价格为什么能够压到4万元以内,甚至比之前的燃油车还便宜?因为除了把发动机和变速箱换成电池和电机,宏光MINIEV没有花里胡哨的配置,反而是极低的行驶成本,让它成为了代步神车,这才是电气化转型的代表车型,让消费者可以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购车成本和用车成本的降低。
说到底,之所以很多造车新势力的车型,卖的贵,不是因为它们的技术有多先进,配置有多高,就是因为没有规模化优势,成本很难压下去,因此不得不用智能化、科技感这样的包装,来掩盖它们在成本压制方面的无能为力。
国产车冲击高端我们欢迎,电气化转型也的确是国产车弯道超车的机会所在,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国产品牌能够多造出一些价格厚道,务实的产品,毕竟国内至少有9亿人的月收入是低于块钱的,它们才应该是国产车消费的主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