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掀起的这场“牛仔裤革命”究竟有多疯狂?
牛仔裤虽发源于美国,时至今日,牛仔爱好者和养牛人士想要买到一条质量顶级、原汁原味的美式牛仔裤还得向日本求。日本居然还真就凭着一腔热爱将牛仔做到极致,形成了自己的牛仔精神,日牛招牌一立至此不倒。不过,我们只看到了日本牛仔如今的辉煌,却很少有人了解,日本在追求牛仔裤这套道路上,也曾“卑微”过。别说是花好几个月的工资去买穿美国人穿过的臭裤子了,就连破烂的打补丁裤子也照单全收。可这份“卑微”正是他们掀起牛仔革命的动力。牛仔裤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再日常不过的服装,可是为什么日本人,会对一条日常穿的裤子这么疯狂?自年起,在美军占领日本期间,美国士兵常以旧衣物作为付给妓女的报酬,妓女再把衣物拿到阿美横町的商店转卖,那里聚集了走私违禁品、奢侈品、还有美国来的二手服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褪色的靛蓝色牛仔裤,有人谣传那是美国监狱囚犯的穿的裤子,但它们其实是士兵们不执勤时常常穿着的便服,因此牛仔裤也被日本人称为“美国大兵裤”,而其简称“ジーパン”(G-pan)。
以Marusru为首的古董商店找到了商机,它们在黑市以-日元的价格把这些二手牛仔裤淘回店里,加以整理和清洗之后,再以日元的价格卖出。尽管价格翻了近10倍,但是常常是刚到店连价格标签都还没来得及贴上就被抢光了。日本收藏家大坪洋介曾说过:“稀有美国服饰,尤其牛仔裤和工作服类,有三分之二都落在日本人手中,日本绝对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牛仔裤古着集中地。”就这样,二手的蓝色牛仔裤大量涌入日本市场。
人们对牛仔裤有多疯狂?就连用其他布料缝补过后的破损牛仔裤,他们都照单全收,虽然穿起来很奇怪,看起来像是一个科学怪人。那么买到加大码的不合身牛仔裤怎么办?(其实大多数二手牛仔裤都不适合日本人的身材)人们还发明一种浴缸自制的方法,即穿上牛仔裤跳入装满45度热水的浴缸,待上15分钟。牛仔裤会缩水并按照你的腿型发生变化,然后在身上坐着等待它变干,可见日本年轻人对牛仔裤的喜爱之深。
那么,日本人会对牛仔裤这么着迷呢?在战后的50年代,日本可以说是一片时尚荒漠了,日本国民穿得都是整齐划一的卡其色或者深灰色制服,只有极少数家境富裕的人能穿上一套定制西服,也大多为深色,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大兵的蓝色牛仔裤就显得格外突出。正如作家北本正孟所说:“牛仔裤闪耀着‘胜利的蓝色光芒’。”
从工人衣物变成经典休闲服,再发展成能登大雅之堂的高级时装,牛仔的历史早已是服装界的神话,不过也正因为他太过深入人心,他的形象好像随着时间变得僵化。“牛仔=日常服装”这个概念越是坚固,人们对牛仔也是变得缺乏想象。不过,日本人更是将牛仔裤作为一项“伟大的发明”来欣赏的。年,LeviStrauss趁着加州淘金热来到旧金山从事帆布生意,制作出了用解释耐操的丹宁布制成的牛仔裤,结果一举成功,牛仔裤(Jeans)就此诞生。
但是最初的牛仔裤和时尚关系确实不大,只是工人用来劳作的工作裤罢了.真正为牛仔裤注入时尚感的,其实是现在大家看到的牛仔裤上的铆钉元素,这在当时可是一项真正的伟大发明。
将铆钉运用到牛仔裤上面的是一位来自内华达州的小裁缝JacobDavis,为了让裤子更加牢固,他将钉在马鞍上的撞钉装在了口袋的角上,这批裤子无意中成了畅销品。后来他和LeviStrauss合作将剪裁更优秀、顶上铆钉而变得更结实的牛仔裤推广开来,这才奠定了现代牛仔裤(Overalls)的雏形,在当时这项发明还特意申请了专利。在东欧有这样一种说法,人民因为实在太想要摇滚乐和牛仔裤,于是推倒了铁幕。同样,日本人为了实现全民牛仔裤,暗自酝酿了一场“牛仔革命”。
虽然说日本人对二手牛仔裤已经十分疯狂,但是他们不对全新的牛仔裤产生向往是不可能的。在当时,能够穿上一条全新牛仔裤的人少之又少,不是富商就是外交高官,其中海归回来的精英官僚白洲次郎就是其中一个。
这位长相英俊,曾就读剑桥大学的商人兼外交官早在30年代就已经受到过牛仔裤文化的熏陶了,他在战后担任促进美日征服关系的重要推手,因此也就熟识了很多美国官僚,还拖他们为他搞来了一条全新的Levis牛仔裤。他也成为了全日本首位穿着全新levis的公众人物。
这位深受日本民众爱戴的外交官常常一下班就脱掉身上的定制西装,穿着他那条引以为傲的,再搭配一件简单的白T恤,仿佛从美国电影里走出来的人物,全日本都知道了他对牛仔裤的热爱。同时,崭新且稀有的牛仔裤与阿美横町那些破破烂烂的二手牛仔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0年代末,日本放开进口服饰的限制之后,有一些二手商店开始引进全新的levis、lee的牛仔裤,真正的美国牛仔服饰就这样涌入了日本,但奇怪的是,日本消费者表现得非常冷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二手牛仔裤的销量都是全新牛仔裤的十倍。价格是一方面的因素,服装的穿着体验也是一个因素。二手的牛仔裤在反复穿着之后会呈现出柔软、褪色的效果,全新的牛仔裤显得如此粗糙、僵直且坚硬。大家不免怀疑:“美国人真的会委屈自己穿上这些可怕僵硬的裤子吗?”
他们宁愿去丸尾服社,这家日本児岛最大的制服制造商,也是二手牛仔改造商那里购买适合日本人版型和穿着体验的二手牛仔裤。甚至有顾客央求丸尾服社的创始人尾崎小太郎,为什么丸尾不自己生产牛仔裤呢?这也是丸尾团队一直以来的野心:设法生产出全日本最好的牛仔裤,让所有日本年轻人对待牛仔裤这件事情上不用再委曲求全。
想要制作一条完全madeinjapan的牛仔裤谈何容易,因为缺乏材料和技术,他们找到了给Levis供应布料的布料厂、向美国各大公司分别订购拉链、铆钉等零件。但是由于丹宁布实在太过硬挺,一般的纺织机根本难以缝制,他们不得不收购美国的二手纺织机,这些被淘汰的、美国人不要的老机器却成为了他们打江山的最好武器。
把以上环节都打通之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生产出了第一批像样的牛仔裤出来。可得到顾客的回应却是——讨厌原始牛仔布的质感。尽管这些新牛仔裤价格才为二手牛仔裤的一半,但二手的销量就是比全新的牛仔裤高十倍。即使喜欢原牛质感的,也都去买Levis了。
想要将原始牛仔裤的布料变得柔软,且有褪色的质感,为什么不将他们来一次“水洗”呢?于是他们将一批牛仔裤扔进了洗衣机里,与药水和石头摩擦的过程中,无意洗出了自然柔和的洗水款式。布料是柔软了,但是当他们把裤子推销到伊势丹百货的时候,采购人员居然嫌弃地将它们扔到地上:“伊势丹只卖全新的商品啊,你们在想什么?”与此同时,丸尾也面临东京牛仔裤品牌Edwin的竞争。Edwin创始人常见米八原本是经营二手美国军用品买卖的,当丸尾研发第一批牛仔裤时,他也开发了日制牛仔裤产品线,并以Edwin为品牌命名。
不服气的丸尾团队干脆学着Edwin创立一个原创品牌,不再做供应商,他们决定自产自销。年,他们首先将自己的品牌名改成了BIGJOHN,听起来像极了一个地道的美国品牌,颇有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派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柔软且带着自然落色的牛仔裤,销量居然还不错。这种被业界誉为“秘法”的特殊洗水和染印技术,很快就掀起了一场水洗革命。曾经羞辱过丸尾伊势丹,甚至专程来求购这种水洗牛仔裤。
石津谦介让常春藤时尚引领了当时的第一波潮流,他创立的VAN不仅鼓舞了年轻人去追求时尚,同时也鼓舞了BigJohn、Edwin、BigStone、Lee、Wrangler等一众早期牛仔裤开拓者。年,一直从事牛仔布进口的堀越商行成立日本Lee,日本品牌VAN也在同年与纺织厂东洋纺及三菱贸易公司成立日本Wrangler,Levi’s公司在日本继续维持小规模经营。他们希望将牛仔裤文化普及到全国,做出比美国牌子还要好的牛仔裤,让年轻人都有牛仔裤可穿。抱着如此强大的野心,一场牛仔革命已经悄然在日本展开。保证了牛仔裤的穿着体验,当然也不能忽略了牛仔裤的经典美式味道,丸尾团队决定从品牌形象和宣传上入手,传递经典的美式牛仔文化。于是,他们请了一大批外国模特和嬉皮士们来拍宣传海报。
在MarlonBrando和JamesDean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以及常春藤服饰的影响下,一批以大学生为首的年轻人掀起了一场反主流运动。不同的亚文化群体格子追求不同的目标,但是在喜爱反叛服装这一件事,大家倒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牛仔裤。时尚评论家出石尚三回忆到:“大家都想穿,因为牛仔裤让你看起来像个亡命之徒。我不会真的去做什么坏事,但大家看到我都会说,坏小子来了。”
大家对牛仔裤有着“坏小子”的印象,归根结底不是美国电影里面的飞车党和少年犯,而是“嬉皮士”。嬉皮士运动席卷美国,作家、艺术家、摇滚乐等和牛仔裤一起发酵,低腰紧臀的性感、颓废、破洞、补丁连同邋遢不羁变成时代的偶像。嬉皮士醒来时第一件事是睁开眼睛,第二件事便是套上自己的牛仔裤。
同样,牛仔裤也被日本嬉皮士们挪用,成为自己的标志。他们模仿美国的波西米亚派,听着美式摇滚,幻想着某天能够搬进乡下的农场。因为长期游荡在新宿的就把和街头,人们几乎把他们和那些激进的学生视为一类人。可他们知道,自己是真正的文艺青年,只不过外表看起来可怕了一点。到了60年代末,常春藤已经变成了家长式时尚,邋遢蓬乱的牛仔裤成为了对抗整齐斯文的常春藤风格最强大的利器。
尽管处于社会边缘,新宿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却深深影响了那个年代的日本街头时尚,嬉皮士们开创了日本第一个重要的牛仔裤市场。但是这只是第一步,想要牛仔裤成为主流是日本牛仔裤品牌的共同心愿,被嬉皮士和反叛青年代言的牛仔裤显然不会被大众喜爱。
不过,70年代初的时候,日本青年的反叛运动在警察的强制镇压下戛然而止了,嬉皮士们也开始逃离东京。BigJohn、Ediwin、BigStone、Canton等品牌趁机加大宣传,街上密密麻麻的全是牛仔裤的广告。
人们终于抛弃偏见来欣赏牛仔裤了,在年的时候,牛仔裤的销量一跃到3万条,几乎每个年轻人家里都能轻松拥有五六条牛仔裤了,它逐渐由亚文化青年的标配转变成为了人们的便装。黑须敏之在年写到:“牛仔裤已经超越赶时髦火平民服饰的范畴,它已经完全在本地深耕,成为日本当代文化的一环,大家甚至会说现在是‘牛仔裤的世代’。”
讽刺的是,日本社会完全接受牛仔裤的最终障碍,竟然是一个美国人。年,美国教授PhillKarlPehda斥责课堂上一个穿着牛仔裤的女生:“那个穿牛仔裤的女生给我滚出去!”那位女生也对校方提出申诉,为什么男生可以在校内穿牛仔裤,女生就不行?这起“牛仔裤”争议在当时甚至激起了好几个星期的讨论。最后的结果是,这位可怜的美国教授孤掌难鸣,牛仔裤彻底越过偏见和性别,成为日本人的日常穿着之一。
牛仔文化已在美国悄然逝去,仅成为那个令人无限怅惘的年代的象征。日本消费者和品牌既以权威性的知识形态保存了美式服装风格,把它们做到极致,也就保护了它们不至于灭绝,最后再将文化和时尚反向输出给全世界,这种日式思维,确实令人敬佩。美式复古这个标签却像是被日本抢注了一样,说到美式风格、原牛、红边布最先让人想到的是日本。
《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日本从一开始抱着谦虚甚至卑微的姿态来追求美式牛仔,到现在人们有了这样的共识:”买世界顶级的牛仔去日本“,期间革命的过程或许才是最值得敬佩的。自50年代到现代,牛仔革命依旧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开始,日牛从模仿到逆袭,期间发生的故事,可就太多了。
From蝉市(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