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周边局势日益严峻,为应对恶劣的国际环境和打持久战的准备,国家作出决定,在我国中西部13省区开展以国防军工为主的涉及交通、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宜昌是三线建设重点城市,比如葛洲坝水利工程、焦枝铁路、枝城长江大桥等,还兴建了一批研究所和工厂。远安地处鄂西山区,山林茂密,三线时期全国最大的在此安营扎寨-代号导弹生产基地。
年3月成立基地指挥部,基地分布在鸣凤、花林寺、茅坪场等11个村。历时四年共建成1.5万亩的工程基地,亩的建筑面积,共有9家工厂,医院和一家设计所。当时的基地,也是我国唯一一个能独立研制生产航天型号全武器系统的三线军工单位。
年,基地决定开展地对地战术导弹研制,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战术地对地导弹。进到80年代,该基地除了生产军用品外,先后开发生产的民用轻型客车系列产品,如“万山牌”、“江北牌”客货两用汽车和机电产品等。
年,基地做出拟整体调迁至湖北孝感市的决定。从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基地及附属企业相继搬离大山,走进孝感和武汉。年,基地部分厂房和建筑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如今的基地早已人去楼空,门前冷落,原本红火喧闹的生产、生活场景渐次沉寂,供水、供电、排水、厂房、宿舍等基础设施完全废弃,旧址和那段历史逐渐被岁月侵蚀,淹没于荒草和残垣断壁中。
但这些庞大的建筑群,却让人震撼,心情激荡,犹如一个三线企业的博物馆。它们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四四方方的苏式建筑,时代感极强的口号和标语,空荡高大的车间,参天的大树和老旧的公共设施。
基地搬离深山,曾经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喧嚣之地变成了一座“空城”。老厂房喘着粗气儿,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徒留下一片荒凉景象。时不时总有原职工和子弟来此寻访逝去的光阴,寻找曾经的峥嵘岁月和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