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工企业或者说产业目前面临着一些困境,但时同时我们也看到,从历史长期的维度来看,日本的军工生产能力还是很强的,不可小觑。
战后日本在军事方面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为了建设潜在的军事大国,日本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军备之路,那就是“隐军于市”,将军工生产能力扩散于整个工业基础,扩大和夯实自己的战争潜力。三菱、NEC、川崎、富士通、尼桑、松下、斯巴鲁、日立,这些知名的日本民营企业都是日本军工的骨干。其中,三菱、川崎、NEC和富士通还曾一度进入全球军工企业强。
日本10式主战坦克是三菱重工生产的主战坦克
除了“隐军于市”,“一家饭多家吃”也是日本军工体系的重要特征。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日本的潜艇生产。长期以来,自卫队的潜艇都是由川崎重工和三菱重工轮流来生产,它们的竞标毫无悬念,如果今年是川崎,那明年必定是三菱。这两家企业的潜艇生产线均在神户港,相距不过几千米。日本这种“一家饭多家吃”的办法,主要的目的是尽量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军工生产,如此一来,这些企业的军工产能虽在平时“吃不饱”,但在战时却可以同时开足马力,大幅加强了整个工业体系的动员能力。由于日本的武器出口在战后也受到了限制,所以日本为了降低军品的成本,一直极为重视军民两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力争将部分军品生产融入民品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大幅降低成本,还可以依托民品的产能保证战时动员能力。曾有日本研究机构对此进行了测算,如果日本军工生产企业放开手脚进行生产,仅在武器出口方面,日本将占有世界舰艇市场的60%,军用电子市场的40%,军用车辆的46%。而在武器生产方面,一年内便能生产0到枚中远程导弹。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似乎感觉到日本一旦挣脱束缚,立刻可以成为一个军工强国,似乎都可以跟美国去叫板,是不是真的这样?这个数据是真实地反映了日本的军工企业和产业的这种现实水平,还是说有一些美化或者甚至是神话的色彩?
川崎重工生产的P-1反潜巡逻机
军事问题专家房兵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从两面看。一方面必须承认日本战后由于它坚定地咬着牙发着狠,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布局和基础,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看到。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的发展一直受到很多的制约。为什么呢?美国对它的刻意限制和打压。我们讲到涉核问题的时候都在强调,这个世界上挨过美国核武器打击的就日本一个国家。我还要再说一句,在这个世界上,砸过美国珍珠港的也只有一个国家,也是它。所以美国对于日本这个国家的态度其实有点纠结,有点“精分”。一方面我确实要用,我离不开。但另一方面我肯定要防着。现在总体上是一个什么感觉?我觉得可能有一些局部的子项目比较突出,比如说弹道导弹这种技术,这个件如果小一点,只要你别是大的平台、大的成品,美国对它可能相对放松一点。但是你发展海战的东西,特别是发展空战的武器装备,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打压?到现在为止,四代战机的时候,买F-35之前,一直想自己搞,美国就不让你搞,你自己搞绝对不可以。甚至三代战机的时候,卖给你F-15之后,日本有个F-15J,日本还觉得心里不踏实,我一定要自己搞。到一定程度,美国一看你真准备自己搞的时候,二话不说,我把F-16给你,你就拿我这放一放就可以了。我允许你在我F-16的版本稍微放一点,功能做一些拓展,但是这个过程必须有我参与。说到底,我要控制你,在F-16的基础上,搞个F-2出来,行了,到此为止,你别再折腾了。说到底,日本的军工下一步到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恐怕最终这个“钥匙”或者说这个“门闩”还是在美国人的手里。
日本问题专家杨伯江补充,如果再概括一下,日本的军工产业为什么受到了生存的压力?是因为它的国外市场打不开。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样的一种窘境也迫使日本的军工企业必须走一种所谓的军民融合道路。从这个角度上可以促进,比如说民用产品的质量提高和先进技术在民用产品开发当中的使用,这属于歪打正着。但是就防卫产业来说确实面临比较大的萎缩和生存的压力。(文/木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