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用四千精神重读范旭东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强重谈“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其所描绘的艰苦创业、勇于探索、不懈奋斗的精神内核,是中国人代代传承、历久弥新的卓绝品质。在江北新区,只要来到位于园西路和江北大道快速路交叉路口的范旭东广场,或是去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厂史陈列馆,聆听一下范旭东和他同仁们的故事,就能明白,在上世纪初,中国的化工先驱们用何等的精神气概建立了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基础,做到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范旭东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江北人奋发图强,当我们用“四千精神”重读范旭东,他的故事激励我们迈向新征程,创造新的时代篇章。侯德榜(左)与范旭东(右)走遍千山万水构建中国化学工业一体两翼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外生产的洋碱无法运输到中国来,此时经销洋碱的商店乘机哄抬物价,天津、上海等用纯碱作原料的工厂纷纷停工甚至破产,中国化学工业岌岌可危。此前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厂的范旭东,下定决心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厂。在欧洲考察盐务的时候,范旭东着重考察了欧洲的制碱业,得知精盐可以制造纯碱,久大精盐厂的建立为中国的制碱业奠定了基础。年,范旭东在天津召开了永利制碱公司创立会,取名为永利,是希望碱厂乃至中国化学工业永远顺利。碱厂创立之初,范旭东便写信邀请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的侯德榜担任制碱工程师。侯德榜读罢来信,心中激动久未平息。他决定由美回国,帮助范旭东建设碱厂。碱厂开建之时,由于交通受制,所有设备均由工人从码头人力拉运回厂,范旭东与侯德榜也参与其中,也正是在这样的场合下,两人首次相见,这一见可谓是载入中国化学工业史册的重要事件。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永利碱厂的发展较为稳定,但范旭东并不满足,他认为,中国有了纯碱、烧碱,还只能说有了一只脚,要等有了硫酸、硝酸,才算有了两只脚,中国化学工业才可以阔步前进。于是,年3月,范旭东在天津召开临时股东会,改组永利制碱公司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并着手筹建硫酸铔厂。初期准备阶段,除了筹措资金,范旭东还对厂址进行了认真考量,并派侯德榜前往多地调研。从北到南,选址最终定在南京江北卸甲甸地区。资金和厂址问题解决后,还有一项最为艰巨的任务——如何解决技术和设备问题。为此,范旭东让侯德榜出国学习制酸技术和购买设备。“这次向世界各国订购设备,事情繁重。我们必须从质量、速度、价格三方面综合考虑,择优而行。但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已经三年,现在热河又陷入敌手,华北局势急剧变化,大敌当前,我们即使遇到优质、快速、廉价的日本货,也不应该要,不能贪小利而失了民族大义。”临近出发前,范旭东对侯德榜再三叮嘱。出国的旅程并非一番风顺,走遍千山万水,更要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面对当时的世界局势,范旭东及其同仁们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说尽千言万语换来关键技术和设备远赴重洋后,侯德榜先后与美国氮气工程公司、法国克劳特公司、意大利福赛尔公司、意大利卡塞尔公司进行商谈。经过多家比较,决定选择首先与美国氮气公司合作。美国氮气工程公司经理蒲柏(F.Pope)曾来华表示愿为中国建厂出力,并坚持公司只代人设计,供给图纸,不出售机器,但负责帮助选购机器,主持装配,指导建厂等技术工作。虽然这与建厂初衷相吻合,不过最终要想与美国人达成一致协议,实属不易。经过多轮商谈,多次压价,美国氮气工程公司答应取消多种专利限制,并将设计费由原先的19万美元降低至10.2万美元。同时,美国氮气工程公司还答应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哈伯法”合成氨生产工艺引进给中国。由此,永利铔厂有了技术交底。后来,蒲柏评价这次商谈,称侯德榜是个立场坚定、不易交涉之人。当美国氮气工程公司的初步设计完成后,侯德榜组织纽约办事处的全体工程师夜以继日地工作,对图纸逐个进行了严格审核,并结合国内情况进行修改。至于设备采购工作,铔厂同仁们更是与多国交涉,说尽千言万语,换来了优质设备,如合成氨高压压缩机、循环机、水泵和铜洗设备,采用德国货;合成塔、冰机、造气炉、鼓风机,采用美国货;锅炉,采用英国货;不锈钢硝酸设备,采用瑞典货。这些优质机器设备为建成优质工程打下了基础,确保了技术的先进性。在侯德榜于国外忙于设备采购之时,范旭东则在国内负责硫酸铔厂的基建工作。年7月,永利硫酸铵厂在长江畔卸甲甸开始兴建。年5月,国外订购的机器设备开始陆续运到施工工地;9月,两座大气柜在厂内矗立,双杆百吨起重机及驳船在江边建起;10月,百吨合成塔运到;到年底,七座贮铵桶,两座贮硫酸桶建成,铁工厂、翻砂厂也完工并投入生产。年12月,贮气柜、压缩部、合成部、精炼部、硝酸厂等工程全部完工。年1月,南京永利铔厂竣工。随后,硫酸厂、氨厂和硫酸铵厂相继一次开车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硫酸铵,以此开创中国化肥生产的历史。竣工后的永利铔厂规模和人才都堪称一流,让中外瞩目。美国将其与杜邦公司媲美,视它为“远东第一大厂”。正如侯德榜后来所评价:“纯碱工业是化学工业的一翼,而今在全体永利同仁的努力下,化学工业的另一翼也凌空扑动。现在有了酸、碱两翼,发展中国化学工业,再也不会受基本原料缺乏的苦了。”至此,“远东第一大厂”的光辉历程徐徐拉开,“大厂”这一地名也步入历史舞台。想尽千方百计在战争中挽救民族工业范旭东坚信“惟学术研究,始有前程;惟有向大自然界进展这事业,可久可大”。也正是如此,“永久黄团体”(指范旭东创建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久大精盐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一直秉持“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我们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四大信条。创业维艰,守成不易。中国是农业大国,对化肥(俗称“肥田粉”,主要成分是硫酸铵)的需求量很大,而永利铔厂生产硫酸铵。其所生产的“红三角”肥田粉畅销江苏、浙江等省,并出口东南亚,成为当时民族化工中的代表产品。之后,抗战全面爆发,永利铔厂接受军需任务,转产硝酸铵,日夜赶制炸药,送往南京金陵兵工厂。同时,永利铔厂还把一百多台最好的机床集中到厂外的山洞里,搭起芦苇席棚,加工飞机用的炸弹。日本人深知范旭东所办工厂的军用、民用价值,通过各种渠道对其等人威逼利诱,想通过合作办厂的方式进行吞并,为战争服务。日本人对范旭东表示:只要合作,即可保全。可范旭东不为所动,坚定地指示天津永利碱厂李烛尘和南京永利铔厂侯德榜:“宁举丧,不受奠仪!”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天津形势告急,同年,永利碱厂被占领。同样,永利铔厂也未能逃脱厄运。面对困境,范旭东宣布凡是能带走的机器、零件、图样、模型全部西迁,那些搬不走的大型设备,拆下仪表,剩下的全部投入长江,不为敌人所掌握。年11月21日,永利铔厂开始转移职工。年初,西迁的“永久黄”团体成员共多人背井离乡,撤退到汉口。范旭东和他同仁们想尽一切办法,恢复工业生产。范旭东鼓励众人道:“首先要打破逃难心理,善用此时机,为中国在华西创立一化工中心。虽节衣缩食,在所不惜。”国难当前,民族化工事业遭受毁灭性打击、举步维艰的情况下,范旭东寻找千方百计,重头再来。在给侯德榜的信件中,他写道:“此番国难,本公司二十余年事业基础彻底崩坏,铔厂自首都危急,随同倾复,碱厂亦于上月二十二日被敌强占,二千数百万资产荡然无存,而同事员工流离失职,尤极痛心。为保存事业命脉,弟固不辞一切艰辛,力求复兴。”年底,在四川乐山五通桥老龙坝这块险峻的土地上出现了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凿石挖土,建房筑屋。范旭东带领大家计划在这里重建中国化工基地。“国难突发,公司匆促西迁,只为不甘心为暴力所劫持,且承朝野热心同志之维护,始得在川重整旗鼓,其志至壮,其情堪悯!”时局艰难,范旭东和他的同仁们想尽千方百计,尽最大努力,挽救民族化学工业。吃尽千辛万苦创造多个“化工之最”从年建成投产至今,永利铔厂栉风沐雨80多年,见证了我国化工工业从无到有、从有走向辉煌的发展历程。年,永利铔厂更是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在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厂史陈列馆入口处设有范旭东、侯德榜半身像,展出的图片、奖杯、设备、实物达百余件,展示了中国化工先贤的光辉业绩和公司的辉煌历史。除此之外,产出中国第一袋化肥的关键设备——循环压缩机,也作为历史文物永久地保存在了南化公司厂区,供人们观瞻。这台机器不仅是永利公司近百年发展历程的见证,还是中国化学工业从无到有的缩影。同样伫立在厂区内部,还有一座老旧的硝酸塔。年,日本人强行将永利铔厂的硝酸设备拆卸运走,安装在日本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用于军工生产。抗战胜利后,侯德榜等人通过盟军总部艰难交涉,据理力争,硝酸塔设备重回永利铔厂。这套硝酸装置后被南化公司一直生产运行到年“光荣退休”,现为不可移动工业文物。如今的南化公司历经千辛万苦,范旭东所创办的永利铔厂为中国化学工业缔造了多个“第一”,其不仅是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更是谱写精彩华章的“时代引领者”。年,永利铔厂下线国内第一包化肥——红三角牌肥田粉(硫酸铵);年,永利宁厂机械分厂自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多层包扎式高压容器;年,南京磷肥厂建成国内最大的湿法生产普通过磷酸钙装置;年,南化化机厂设计、制造国内第一台直径2.8米尿素合成塔;年,南化化机厂制成国内最大、直径3.6米纯碱煅烧炉;年,南化化机厂制造国内最大用于扬子巴斯夫EB/SM装置的乙苯/苯乙烯分离器;年,南化公司“兰花牌”橡胶防老剂产品6PPD和TMQ成为全球首例获得权威认证的橡胶防老剂碳中和产品。时光回溯,整整80年前,范旭东着手制定规模宏大的“十厂计划”,他说:“我们还有更艰难的责任,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更要自强自立起来,去发展化工,去把我们的工业民族化、世界化。”遗憾的是,在年10月4日,范旭东先生与世长辞,踌躇满志之下留下的是八个字——齐心合德,努力前进。范旭东广场如今,在江北新区大厂街道的范旭东广场上竖立着范旭东先生的全身铜塑像。像高6.2米,寓意先生62岁,连同基座高10.24米,寓意先生生辰为10月24日。塑像底座的黑色大理石上刻着金字:“—,范旭东,侯德榜敬书。”现在,我们走进江北新区大厂街道,走进南化公司,走进范旭东广场,依然可以感受到范旭东当年艰苦的创业精神和赤诚的爱国情怀。大江东去,时事变迁,当年,中国近代民族化学工业创业艰难,但正是有像范旭东、侯德榜这样的爱国实业家和科学家怀揣民族大义,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以坚韧不拔、威武不屈的气概,于国家危亡之际,将自己的毕生奉献给了他们所忠于的信仰和事业,创造出“远东第一大厂”的奇迹,开创了中国化学工业的新纪元。沿着范旭东留下的足迹,作为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的南京江北新区,正锚定“3+3+X”的产业布局,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帮助他们扎根江北、不断发展。在江北新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更多年轻的江北人在继承了前人精神的基础上,正以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的笃定决心和始终昂扬向上不气馁的积极拼搏,塑造着属于自己也属于江北新区的时代风华。通讯员江小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刘丽媛校对陶善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892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