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出海”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现阶段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战略性突破口,而TikTok是中国互联网出海最值得夸耀的成就(没有之一)。早在年9月,TikTok的全球MAU(月活用户)就突破了10亿;截止年3月,仅在美国一个国家的MAU就突破了1.5亿。更重要的是,TikTok深刻影响了欧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在欧美时尚潮流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时至今日,还没有任何一个中国互联网应用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高度。
作为TikTok的母公司,字节跳动并非上市公司,没有定期披露财报的义务,更不会披露单项业务的收入和利润情况。不过,国内的投资人和财经媒体普遍比较乐观,认为TikTok的长期收入潜力甚至有望超过国内的抖音。粗略看来,这样的乐观情绪是有道理的,因为TikTok在北美、西欧等经济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用户,其产品形态又特别适合广告、直播带货等变现模式;只要把国内抖音已经验证的商业模式逐渐迁移过去,TikTok就一定能跻身全球最赚钱的互联网APP。
曾几何时,我也抱着上述观念。然而,在对欧美在线视频(包括短视频和中长视频)领域做了一些深入研究,以及对一些熟悉TikTok的朋友进行调研之后,我的态度改变了。现在我认为,TikTok的全球商业化能力受到了下面两个因素的严重制约,除非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否则市场应该更加保守:
欧美发达国家对未成年用户商业化的严格限制;
CTV(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形式对用户时长和广告主预算的争抢。
先说第一条。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就在不久前,印尼通过了“不允许内容平台开展电商网店业务”的法律,从而迫使TikTok大幅调整在当地的运营策略。其实,东南亚已经算是比较友好的地区了,TikTok面临监管问题最严重的还是北美和西欧,而且主要是由TikTok的目标用户人群决定的。
TikTok在北美和西欧的用户群相当年轻,其中包括大量未成年人。第三方统计显示,截止年底,TikTok的美国用户有25%的年龄低于19岁;截止年,在13-17岁的美国人当中,TikTok的渗透率高达67%,高于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富有活力、生机勃勃的年轻人,为TikTok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却也带来了一个烦恼:对他们的商业化行为伴随着较高的合规风险,只能谨慎地、一步一步地来。
在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对未成年用户投放广告、推送商品等均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例如,有些国家和地区完全禁止向未成年人用户推送电商服务。如果你身处北美,并且将自己的TikTok账户年龄设置为低于18岁(注:根据各州要求可能有不同),就会发现自己收到的各种商业化推送都大幅降低,直播带货更是几乎不翼而飞。这就是TikTok电商在欧美一直不温不火的重要原因!
年初,拼多多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横空出世,很快成为北美增长最快的电商APP。这使得TikTok电商团队颇为尴尬,可是问题在于,他们其实没有什么可做的!Temu的疯狂增长,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拼多多的海外投放更多、团队运营更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不像TikTok那样束手束脚。如果Temu也有大批低于19岁甚至17岁的未成年用户,那它的增长无疑会背上一个大包袱。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TikTok的用户平均年龄也在上升。今年5月,周受资在美国国会作证时,曾经提到“TikTok在美国的平均用户年龄远远超过了大学毕业年龄”。然而,公允地说,“平均用户”是一回事,“最富活力的用户”又是另一回事——只要TikTok仍然是青春、潮流的象征,它最富活力的核心用户就会是年轻人,区别仅仅在于具体有多年轻。
此外,在美国监管部门早已看不惯、多次希望其出售或关闭的情况下,TikTok在美国的地盘上只能比美国本土公司更加谨慎、更加重视合规,从而进一步拖慢了商业化步伐。相信大家都能理解这一点,毋庸赘述。
再说第二条。在国内,抖音开启了短视频的黄金时代——短视频不但是大多数用户最常用的“杀时间”工具,也是广告主投放的主战场。通过各种第三方数据统计,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自从年以来,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APP如何侵蚀其他一切娱乐应用的用户时长和商业化盘子。在当前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