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天津印记图

吴咸中

沈玲英

沈玲英留存的纪念章

沈玲英留存的报纸

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

刘文由

抗美援朝字样的日用品

粉彩画登高英雄杨连弟

杨建清收藏的抗美援朝期间群众赠送的锦旗

朝鲜战场上使用的水壶、子弹箱、子弹壳等实物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我市多位抗美援朝时期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有志愿医疗队的医生和护士、铁道工程队的队员以及抗美援朝史料的收藏者,听他们讲述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院士吴咸中首批赴朝终身难忘

“如果早有这样的大夫来与我治疗,恐怕早就好了。”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伤员张君臣写给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医师吴咸中信里的一句话。

今年95岁的吴咸中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医院院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年,时年25岁的他医院,是一名助理住院医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主动报名,成为了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的一员,在临时“医院”简陋的环境中,利用自己的仁心仁术和一腔热血,抢救伤员。回忆起70年前发生的那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他记忆犹新。

77名天津医护人员首批赴朝

年11月20日,在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不到一个月,天津市已有多名医护人员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报名者中许多是知名专家。报名会上,吴咸中代表全体外科医生发言:“我们迎接挑战并保证把抗美援朝的光荣任务做好。”之后,有77人作为“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首批赴朝。11月24日,津城各界在中国大戏院为即将出征的天津医疗队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会。“次日,《天津日报》用了一整版的篇幅报道了欢送会盛况,刊登了第一大队每位队员的照片,在天津的历史上留下永远的记忆。”吴咸中院士回忆道。

“医院”由中学临时改造而成

欢送会后不久,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出发了,火车直达吉林省洮南,他们在一个临时“医院”扎营。“洮南距离朝鲜还有段距离,估计是要避开美军的飞机轰炸,使伤病员能够得到安稳的治疗。”吴咸中院士说,进入东北后,临战的气氛就浓了,各类工事、防空设施等处处可见。

“医院是由中学临时改造而成,病房和手术室原先都是教室,轻伤员的病床是用课桌拼在一起,上面加盖苇席和褥子;重伤员才有病床,但也十分简陋。我们的宿舍也是教室,多人同睡大通铺,没有餐桌,大家围在锅台旁吃饭。”吴咸中院士说。

天津医疗队被分配到第一所

医院下设医疗所,天津医疗队被分配在“第一所”,为伤员们提供二期治疗,即医院已经做过急症手术或处理,到“第一所”再进行规范的治疗。外科治疗仍然是主要的,如取子弹、弹片,医院的初级治疗;骨科的工作也不少,如复位、内固定等。但总体来说,重伤员不多。“在第一所,我的工作很像总住院医师。首先,我需要乘火车到前一站,到专列上去接收伤员。那时,即使离前线有一段距离,条件仍然很艰苦,抬运伤员,往往使用百姓家的门板。”吴咸中院士说。

医护人员与伤员建立起很好的医患关系

吴咸中院士介绍,战士们都很年轻,20岁的就算是“老兵”了。小战士们都很勇敢、乐观,配合治疗,尊重医护人员。闲下来,一起下棋、打扑克,有时讲起他们“摸岗哨、抓舌头”的英勇故事,年轻的脸上充满骄傲。“出于医疗上的需要和对伤员们的敬佩,我曾为他们献血以保证手术和治疗的顺利进行,也曾用自己的钱购买糖果、糕点为他们补充营养。听说周总理还专门表扬了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说我们成员医术高、态度好,特别是与伤病员们的关系好,号召全国学习。”

《天津通鉴》记载──

在抗美援朝期间,天津市共组织志愿医疗队5个,共计人,同期又组成4个国际医疗服务队,共80人,配合志愿军中的卫生部门开展检疫和防疫工作。

在抗美援朝斗争中,天津人民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涌现出一级人民英雄杨连弟、一等功臣田正贵、二等英雄王俊才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

截止到年12月31日,全市各行各业和人民群众捐出人民币亿元,超过原计划的36%,这笔捐款当时可以购买飞机架。

护士沈玲英

两次赴朝

一生自豪

10月16日早晨,记者在秋风中来到河西区向荣里,聆听两次赴朝鲜前线的沈玲英老人的故事。

沈玲英老人回忆道,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天津市医务界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医护人员纷纷报名参加。当时,她只有20岁,是一名共青团员,医院当一名护士助理员。报名后,她有幸成为了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第一大队成员。老人拿出一张年11月25日的《进步日报》说,“这是我丈夫专门给找出来的,当时报纸整版刊登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全体人员的情况和照片,你看这是我的名字和照片。”

沈玲英说,出发前,医疗队发给每个队员一件皮大衣、一套棉衣裤、一双高腰军用皮靴,个人自带被褥。家里拿不出做棉被褥的钱,她到本院化验室卖了毫升血,用这笔钱做了两床棉被、一条棉褥。当时,医疗队在黑龙医院工作。沈玲英所负责的病房里大都是术后病人,“我见到一个伤员面色焦黄地趴在床上,臀部伤口很深很大,布满脓血,大夫小心翼翼地清理伤口,我站在一旁协助,每当战士咬牙抽搐,我的心也跟着一紧,就像是给自己换药一样。”

三个月的时间过得飞快,到了轮换的时候,伤员们依依不舍,纷纷将自己的照片送给她留念。

回津后不久,党中央组织了一个由全国各界代表组成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准备去朝鲜慰问志愿军,医院抽调医生、护士为慰问团服务。而出发前一天,一名随团护士高烧39℃,无法出行,医院决定让沈玲英代替。因时间紧迫,沈玲英甚至没有时间向家人告别,就随队出发了。

沈玲英告诉记者,慰问团白天在防空洞休息,夜晚赶路。在一次休息时,因山洞面积有限,团员分散到几个防空洞。沈玲英急着到另一个山洞去送药,途中天空突然出现敌机,正虎视眈眈地低空飞来。沈玲英此时无处躲藏,只好就地蹲下。幸好没有被发现,敌机很快就飞走了。

沈玲英拿出自己编写的一本书《无悔的青春》,对记者说,“回想自己20岁时参加抗美援朝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我为自己在保家卫国中尽了一份力量感到光荣和自豪。”

铁路员工刘文由工程铁军再忆犹荣

年,在朝鲜战场上出现了一支这样的队伍──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这支队伍的组成人员都是铁路员工,一直在东北从事抢修、复旧、改造、扩建铁路工程任务。今年90岁的刘文由爷爷当年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说起抗美援朝的那段历史,刘爷爷依旧慷慨激昂。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军需供应很重要,尤其铁路运输更不可少,虽有铁道兵在前方抢修铁路,但还是不足,急需铁道工程总队过江。刘爷爷清晰地记得在动员会上,领导讲完形势、任务问了一句:“有不愿意去的吗?”没有回音,又补一句:“有不愿去的可以举手。”也没有人举手。

跨鸭绿江作战正是一二月份严寒季节,当时还没有棉军装下发,刘爷爷和工友们每人只领到一顶棉军帽、一双黑色高腰棉胶鞋,除带足常用的工具设备外,还要带够半个月的主、副食品,怕过江后一时得不到供应。

既然是战斗,就会有牺牲,在战时抢修、抢建铁路也不例外。“美军在前线屡遭重创,就想用破坏我后方运输线阻止我方军需供应。”刘爷爷说起这段尤为激动,“敌人利用其‘空中优势’,对铁路枢纽、特大桥梁、咽喉路段实行狂轰滥炸,对我抢修抢建指战员也时常扫射投弹追杀。”我们初到战地经验不足,伤亡不小,但是我们的战士前仆后继,擦干了身上的血迹,掩埋了战友的尸体,更加积极地投入了战斗。

年7月27日朝鲜实现停战,根据上级指示:继续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又一轮整修线路,修复桥涵,提高行车速度,使朝鲜方面正式开通了旅客列车。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年11月分批凯旋归国。

多年过去,刘爷爷对当年的事情记忆犹新,每当给儿孙讲起这段历史,刘爷爷心中充满了自豪。

抗美援朝藏品收藏家杨建清红色遗产留传后代

10月15日,在一间并不宽敞的办公室,天津农民收藏家、天津东方红收藏馆的负责人杨建清正在整理藏品。

“这些抗美援朝时期的实物,是我从数万件红色藏品中整理出来的精品,总数达余件,这些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民间收藏界也是屈指可数的。”杨建清自豪地说。记者看到,这些藏品中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服装、炮弹壳、地雷罐、子弹箱,以及抗美援朝时期相关内容的报纸、布告、杂志、年画、英雄人物宣传画、传单、黑白照片、牺牲证、功劳证等珍贵资料。

今年55岁的杨建清是武清区杨村人,自幼就有红色情结。改革开放后,他跑遍全国各地搜集10余万件藏品,年自费筹办东方红博物馆,整理出30多个不同的专题。

说到搜集的藏品,让杨建清印象深刻的有一对青花瓷盖盒。15年前,他在廊坊一个旧货摊上,看到一只青花瓷倭瓜形盖盒,上面绘有“抗美援朝”的字样。杨建清介绍说,在抗美援朝期间,全国总动员掀起了一股“保家卫国”的热潮,许多普通的民用器物上也烙上了印记。他当场买下。过了一段时间,他无意中又在天津鼓楼的一家小店发现了同样器型的盖盒,上面写的是“保家卫国”,他当场买下。拿回家一看,与家中的盖盒正好是一对。

“我收藏了好多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宣传画,我最喜欢的还是这张登高英雄杨连弟的粉彩画。”杨建清一边整理藏品,一边给记者介绍里面的故事。画中,在一座上指蓝天、下临深涧的桥梁上,因为美机连续轰炸,一座桥墩已经被炸毁了,用高高的枕木垫了起来。为抢修铁路桥梁,保证运输畅通,杨连弟第一个攀登,冒着随时坠落的危险,终于登上高耸的桥墩。

杨建清说,这些形象的、可触摸的“红色记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有责任把这笔珍贵的红色遗产广泛地展现给世人,完好地留传给后代。(记者刘连松赵煜韩爱青黄萱文并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80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