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鹤壁市委关于制定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鹤壁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鹤壁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分析发展形势,研究重大问题,紧密结合实际,就制定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面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鹤壁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在应对挑战中开拓进取、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在转型发展中跨越奋进,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全面起势,“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产业转型全面提速,经济总量预计突破千亿元,传统产业“三大改造”蹄疾步稳,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京东、阿里、华为等“头部”企业扎堆集聚,煤炭产值占工业比重降至10%以下,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到40%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全省第四,城市可持续发展度全省第五。城乡建设全面提质,鹤壁东区建设获省支持、势头迅猛,城市创建捷报频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四级路长制”管理模式等亮点纷呈,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综合评比全省第一,乡村振兴现实基础排名全省第二,城镇化率保持全省第三。生态环境全面提标,“绿满鹤壁”、“满城樱花”建设有力有效,国土空间规划、海绵城市、节能减排、清洁取暖等形成“鹤壁模式”,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淇河水质保持全省第一,农用地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改革开放全面提效,党政机构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累计创成国家级试点示范70多个,引进省外资金增幅连年保持全省前三。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在全省率先启动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市创建,“服务管家”成为品牌,“五位一体”服务机制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基于“一张蓝图”的网上审批模式在全国推广,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三。民生福祉全面提高,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年翻了一番多,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2.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宝贵经验。“十三五”时期,是鹤壁披荆斩棘、攻坚突破的五年,也是波澜壮阔、高歌猛进的五年。这五年取得的显著成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写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旗帜上。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扎实推进高质量党建“七项工程”,创新开展情暖百姓活动,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二是始终把“超前谋划、科学运作”落实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处。注重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着眼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抢抓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率先在全省谋划出台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实施意见,全力抓好“五个示范区”建设,争取省委、省政府及省直和中央驻豫单位出台文件、签订协议,带来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三是始终把“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明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这个鹤壁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凝神聚力,持续攻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受到国务院激励表彰,高质量发展的筋骨更壮、前景更佳。四是始终把“激情担当、勇争一流”贯穿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领域。大力推动解放思想,持续强化“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一流就是落后”理念,敢于担当、勇于斗争,见快思超、见强思争,一批试点示范形成“鹤壁模式”。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启动一级应急响应,率先谋划复工复产,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充分展现了鹤壁担当、鹤壁情怀、鹤壁作风、鹤壁贡献。五是始终把“高效服务、优化环境”打造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把开放招商和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首要路径、工作考核第一权重、锤炼干部优先阵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安商、亲商、重商的氛围更加浓厚,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
3.“十四五”时期鹤壁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贸易格局持续重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加大。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最鲜明的主题和导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入攻坚阶段,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制高点竞争空前激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区域资源整合、开放协作加速深化,高质量一体化将开启新篇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实施,我省将在更高层次上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市全域纳入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核心区,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全面起势,新的增长动能加快蓄积,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加快显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全面开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新征程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现实条件、凝聚了强大力量。同时,囿于自身发展阶段、资源要素和客观环境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抵御市场波动冲击能力较弱;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撑还不牢固,长期趋稳压力较大;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可控能力亟待加强,产业转型任务艰巨繁重;区域协同效率有待提升,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较为突出;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尚未根本突破,发展动力仍需强化;环境治理难点亟需根治,生态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和社会治理还存在短板弱项。
综合研判,我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同在,正处于产业转型跨越攻坚期,迫切需要深化创新驱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系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正处于对外开放加速推进期,迫切需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对内对外开放高地;正处于深化改革集成突破期,迫切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处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期,迫切需要提升城市能级,加快推进区域、市域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正处于生态建设巩固提升期,迫切需要聚焦突出矛盾重点推进,促进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改善和生态产品价值加速转换;正处于民生发展优化提质期,迫切需要增强公共服务产品持续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要深刻理解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增强机遇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迎难而上把握主动权,奋力争先开创新局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再出发、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年远景目标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殷殷嘱托,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紧围绕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科学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一以贯之、不折不扣抓好落实,确保鹤壁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全方位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动能转换升级、产业转型升级、双向开放升级、城乡融合升级、生态品质升级、治理效能升级,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建设产业富百姓富精神富、城乡美生态美和谐美的新家园,谱写高质量富美鹤城更加出彩绚丽篇章。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协调,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城市“五个示范区”建设,努力在高质量富美鹤城建设上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出重彩。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产业富”实现新跨越。高质量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开放能级明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质效明显提高,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产业生态、质量强市、开放平台支撑有力,经济结构更加优化、要素流动更加顺畅、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现代物流新枢纽,成为创新创业新首选、营商环境新标杆。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幸福鹤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百姓富”再上新台阶。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健康鹤壁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形成善治共享新模式。
——全面提高文明程度,文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精神富”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淇河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特色品牌,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城市精神、城市文明、城市特质充分彰显。
——着力强化全域统筹,美丽鹤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城乡美”展现新图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精细、运转更加高效、形象更加靓丽,乡村生产发展、环境整洁、民风淳朴、邻里和谐,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基本建立功能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高品质现代生活宜居地,打造城乡建设新样板。
——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美”形成新优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保持全省前列,循环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产方式更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更加环保健康,生态屏障建设明显加强,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鹤壁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塑造生态保护新范例。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平安鹤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和谐美”达到新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行政效率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率先建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市域治理现代化走在前列、形成示范。
6.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在实现“十四五”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基本建成,幸福鹤壁、美丽鹤壁、平安鹤壁享誉全国。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走在全省前列;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走在全省前列;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全面形成,创新型城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平安鹤壁达到更高水平,城市治理更加科学、更加精细,市域治理效能走在全省前列;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发展示范区成效彰显,全域大公园建设整体成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生态富民走在全省前列;独具鹤壁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全面进步,以城乡区域统筹推进共同富裕走在全省前列。
7.抓牢抓实战略抓手。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联结京津冀,全面对标长三角,积极呼应大湾区,持续融入郑州都市圈,推动建设河南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谋篇布局、卡点落子,连点成线、结线成网,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
——抓牢抓实科技创新,铸就转型升级硬核。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强化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应用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发展一批“独角兽”、“瞪羚”、隐形冠军企业,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在河南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中展现更大作为。
——抓牢抓实数字经济,培育未来竞争优势。以数字经济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商用密码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突出数字化撬动、赋能作用,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产业化发展高地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样板,建设数字经济强市。
——抓牢抓实鹤壁东区,打造示范引领高地。鹤壁东区建设三年大见成效,形成区域性智能制造中心、科创孵化中心、现代金融中心、教育医疗服务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地,发挥“四新”经济策源地、核心区作用,引领构筑“三山”统筹、“三区”协同和鹤淇一体化、鹤浚一体化发展格局,建树现代城市发展标杆。
——抓牢抓实重大项目,构筑跨越发展基础。坚持“项目为王”,紧盯事关转型升级的重大产业项目、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事关民生改善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事关绿色发展的重大生态环保项目等,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以重大项目推动生产力布局优化、质效双升,筑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抓牢抓实制度供给,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建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完善便民为民的制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建共享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以制度创新促进治理效能提升。
三、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厚植高质量发展优势
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兴市战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8.提升全社会创新能力。制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全省重要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入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瞄准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材料、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制定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主动对接融入国家科技创新区域协同格局,争取更多创新平台、载体、项目等科技资源布局鹤壁。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工程和开放式创新工程,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发挥各类科普阵地作用,促进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9.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双百”企业树标引领行动,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行业引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完善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雏鹰”企业发展监测系统,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构建创新型企业集群培育发展体系。引导平台、人才、机构、载体、项目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开展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鼓励开展原始创新,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10.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制定人才兴市建设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推进人才引领创新示范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区、人才发展环境最优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兴鹤聚才”计划、“挂职博士”百人计划和“中原英才”计划,对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柔性集聚一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培育一批创新创业科技团队,加快构建人才梯次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市校合作、校企合作,建设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加快培育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着力培养大数据、软件开发、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人才。改革完善人才选用激励机制,强化人才联系服务,提高住房、医疗、子女上学、职称评定等方面保障水平,营建惜才、聚才、用才、兴才良好环境。
11.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充分发挥鹤壁科技大市场等平台作用,建立科技成果引进和转化机制,争取更多科技成果和项目就地转化。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进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新业态新领域保护制度。积极对接黄河科技创新带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加快形成以高新区、经开区、产业集聚区及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为支点的创新载体体系。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科技合作,注重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大力实施区域协同创新,推动科技设施联通、创新平台互通、人才资源流通。建立科技创新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创新活动。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加快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方向,突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塑造产业生态新优势,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鹤壁制造向鹤壁创造转变、鹤壁速度向鹤壁质量转变、鹤壁产品向鹤壁品牌转变。
12.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加快5G产业园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推进大数据、5G、光电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产业化发展,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数字化转型,打造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加速融合、相互赋能、动能接续,持续增总量、优存量、促增量、提质量。建设高水平全光网市,拓展新基建应用场景。培育地理信息产业,建成全国首个空间地理信息与5G融合应用试验区。发展应急产业,构建集应急产业园、应急救援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为一体的综合应急救援产业体系,建成中部地区(鹤壁)综合应急救援基地。
13.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助推企业做强主业、做精产品、做大市场,壮大汽车电子电器、现代化工与新材料、绿色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镁基新材料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基地,形成“龙头+集群+基地”的集聚发展模式。实施数字化转型计划,以技术改造为途径推进高端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牵引推进智能化,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抓手推进绿色化,加快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坚持产业链式布局、数字化转型、集群化发展,全面推行“链长制”,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图谱设计和精准施策,培育发展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增强产业链根植性和竞争力。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加快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强化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先进标准。
1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行动,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提高整体能级和竞争力。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积极争取国内外大型物流集成商在我市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和运营基地,重点发展煤炭、电商、快递、冷链、医药、化工品、商贸、应急等专业物流,全面提升白寺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现代煤炭物流园区等平台能级,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谋划发展临空经济。实施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工程,构建“一山两河五板块”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推进多元办医和医养结合,建设全国知名的中高端康养基地。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及各类新型金融机构集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提升商贸、住宿、餐饮、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建设。
15.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全国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加快推进智慧合杆、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规模部署,建设大数据中心和智慧能源等融合型基础设施,构建互联感知、智能高效、创新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郑济高铁滑浚站、通用机场、鹤辉高速、国道改线、省道濮鹤线改建、新老区快速通道北延三期等项目,推进鹤壁东站东广场综合交通枢纽、新老区市域铁路、安阳—鹤壁—新乡城际铁路、鹤壁—濮阳城际铁路、安罗高速、浚县铁路专用线等项目,统筹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市政道路、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城区通环线、县区通一级、乡镇通二级、村村等级通,形成市区15分钟通勤圈和通达县城30分钟交通圈。建设重大水利设施,提升盘石头水库调蓄能力,推进南水北调中线调蓄工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南水北调向老城区引水工程、引黄调蓄工程,加强防洪减灾和智慧水利建设,补齐农村水利工程短板,增强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能力,全面保障水安全。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16.打造优质产业发展平台。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精准细化主导产业定位,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生态,完善产出评价指标体系,打造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先进制造业集中区和改革开放引领区。深入开展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持续盘活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厂房、楼宇等,提高亩均效益。推动服务业“两区”升星晋位,实施服务业“两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商务中心区着重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首店经济,打造高端商务集聚的城市功能区,专业园区突出生产性服务功能,集聚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融合创新区。适应小城镇发展需要,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主业突出、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的特色产业园区。
五、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加快创建高质量对外开放示范区,打造融入新发展格局重要链点城市,促进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实现供给与需求互促共进、投资与消费协调互动、内需与外需相互贯通。
17.主动对接国内大循环。开展产品对标提升行动,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更好适应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和品质提升趋势。注重需求侧管理,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经济整体效能。优化促进市场自由流通的体制机制,畅通要素流通渠道,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落实扩大内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政策措施,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上下游相配套、产供销相衔接、大中小企业相协调,实现各类要素良性循环。
18.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创新市场化、专业化、精准化招商引资机制,持续办好特色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开展“百企联千商”活动,确保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新突破。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保税+”新型贸易,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稳步扩大进出口规模。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国家级电子信息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镁精深加工省级出口基地建设,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建成鹤壁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广“贸易+投资”发展模式,支持企业设立公共海外仓,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服务,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办好镁博会、食博会等特色展会。
19.充分释放消费潜力。坚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鼓励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智慧旅游、无接触式消费等新模式,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消费市场建设,新建改建一批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构建城乡衔接的流通体系,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优化快递服务和互联网接入,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促进农村消费。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做好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优化提升消费环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节假日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20.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深入挖掘项目投资潜力,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达产一批的良好局面。着眼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谋划实施一批“两新一重”项目,涵养推进一批财源项目。盯紧国家资金投向,在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加快实施一批补短板项目。加强与投融资平台合作,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符合发展方向和民生需要的重大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保持现代农业全国领先地位,打造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鹤壁模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1.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稳定提高粮食产能,打造优质粮源基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国家级农业大数据中心,推广现代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自动化控制。壮大高效种养业,提升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大粮仓”迈向“大餐桌”,让更多“鹤壁食品”走进“国人厨房”、端上“世界餐桌”。提质发展畜牧业,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打造全省畜牧产业核心区。大力实施农业机械化,争创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立足特色优势资源,推进“三链同构”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22.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实施种业种质提升工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产学研相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抢占种业发展制高点。加强种业品种科技研发,充分运用基因育种、分子育种等先进技术,聚焦玉米、小麦和种猪、种羊、种鸡等优势领域,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擦亮“永优”品牌。培育发展现代种业企业,谋划实施种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联合育种攻关,提升种苗繁育、品种测试、生产加工等能力,建设集科研攻关、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高标准种业基地。大力发展种业经济,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支持种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订单经营等,扩大良种覆盖面。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规范种业市场准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23.建设数字乡村。创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数字乡村)标准化试点、全省数字乡村示范市,构建数字乡村标准体系,打造数字乡村建设“鹤壁模式”。实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5G在农村规模部署,构建覆盖全域的高速光纤宽带网,强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实施乡村产业数字化工程,开展农产品电商对接行动,建设农业硅谷产业园等项目,推动种业数字化、畜牧业智能化、种植业管理信息化、农业装备现代化。实施农民生活数字化工程,建设“互联网+数字乡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整市推进示范提升,健全数字农业农村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智能监测、数字乡村治理等体系。实施乡村数字经济产业化工程,建设玉米、小麦等大田作物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中小企业提速行动,培育一批农业农村数字化示范企业。
24.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统筹优化村庄布局,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抓好乡村振兴示范村(带)建设,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创建。突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全面启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档升级,提高农房建设质量。推进农村环境修复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和污染防治,深化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稳步推进乡村精品民宿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美丽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沟域经济。深化实施“头雁领航”工程,加强农村干部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2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双清双培”行动。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
26.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扩大就业扶贫、推动消费扶贫,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