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物!
核心内容提要
在国际军品收藏市场上,芬兰的军用刺刀一直是抢手货,价格也始终高于同期欧洲其他国家的产品。其原因一方面是芬兰刀具质量出色,长期以来享有盛名;另一方面是“物以稀为贵”,受限于芬兰军队规模,其刺刀产量相对较少,且历经多次战争损耗较大。
虽然芬兰通过东、西方军事思想与战争实践的融会贯通,很早就确立了重视火器的发展方针,而不是过分依赖刺刀等冷兵器,但这个北欧小国独立的曲折经历以及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还是为它的刺刀和其他军用刀具赢得了远高于实际作用的声誉——
现代芬兰军队的诞生
以及对刺刀的定位
年12月6日,独立法案获得芬兰议会通过,在随后不超过7个星期的时间,整个芬兰便陷入内战之中。
年内战期间的芬兰红军战士和俄国志愿者。中间携带望远镜的指挥员手持俄国恰西克马刀,左一红军战士手持配装套管式刺刀的莫辛—纳甘M步枪,左二战士腰带左侧佩戴日本三十年式刺刀,右二士兵腰间挂有高加索匕首
内战双方之一是由俄国布尔什维克支持的芬兰社会主义者,他们于年1月发动旨在推翻政府的暴动,并在工人纠察队和赤卫队的基础上创建了芬兰红军。另一方则是代表资产阶级与富农利益的政府,同年1月底才匆忙授权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将军组建一支政府军,加上年秋季前各地相继组建的民团,共同组成与红军对抗的白军。
当时俄国十月革命已经爆发,驻扎在芬兰境内的4.3万俄军正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白军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将卡累利阿和北部低地地区的俄军迅速缴械,获取了更多的武器,同时把相关区域作为自己的根据地,通过训练和补充当地的民团及志愿者,使自己的兵力迅速增长了近1倍。
此外,白军还得到德国、瑞典的大量军火及人员支援。在白军的强大攻势面前,红军的保守战术导致节节失利,同时激进的政策失去了农民阶层的支持,仅坚持3个多月便告失败。
内战结束后,临时组建的政府军逐步改组为后来的芬兰国防军。国防军中的军官和普通职业军人主要有四种来源,这造成了包括刺刀使用在内的军事指导思想的某些碰撞和摩擦。
芬兰此前长期处于沙俄统治之下,因此包括曼纳海姆等主要指挥官在内的很多军官来自于沙俄军队,曼纳海姆本人就是俄军骑兵中将——这是国防军军人的第一种来源。第二种军人来源于~年间一度存在的芬兰大公国军队。这两种来源的军人接受的是纯粹俄罗斯式的军事教育,相当一部分人信奉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元帅“枪弹是疯子,惟有刺刀最可靠”的名言所倡导的“刺刀制胜论”。
第三种军人来源于经受过德国军事训练的芬兰志愿者。芬兰独立运动兴起后,从年起秘密派遣约名志愿者到德国接受军事训练,以期归国后从事摆脱俄国统治的武装斗争。德国为此专门创建普鲁士第27猎兵营,为这些志愿者提供与德国预备役军官相同的训练内容。其中大部分人于年2月后返回芬兰,并成为白军中重要的军事骨干。
第四种军人来源于瑞典。瑞典有名志愿者加入白军一方作战,其中大部分人以前是瑞典军官。内战结束后,这些志愿者继续留在芬兰国防军中服役,相当一部分人在冬季战争前提拔为军官。
第三、四种来源的军人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国陆军军事学说,尤其强调步兵的火力,认为刺刀的地位已经弱化,只限于在警戒执勤、看守战俘或白刃冲锋等特定情况下使用。
来自于大公国军队的人主张“去俄罗斯化”,加之一战中沙俄对德作战的惨败,证明其“刺刀制胜”理论已不适应近代化战争的需要。因此,基于德国实践的军事理论成为扎根芬兰军队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刺刀在芬兰军队中一开始就处于辅助兵器的位置。
芬兰内战还导致另一支武装力量的兴起,那就是国民卫队。它起初只是各地自行建立的维护地方秩序的准军事组织,内战期间为白军提供了大量兵源,对战争的结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年8月芬兰议会颁布法令,允许国民卫队作为常设武装继续存在,其性质属于非政府组织,但却是国家武装力量的一部分,是正规军重要的后备及辅助力量,接受国防军总司令部的指挥。
年以后,国民卫队建立起由总参谋部、军区和各地分部组成的完整架构,军区、各地分部的负责人多数由正规军中的军官担任。国民卫队具有预备役部队和地方守卫队的双重身份,拥有独立的政治地位,在一些城市甚至被作为市政当局的组成部分之一,可自行筹款并由地方政府补助。
17~40岁之间的男性会被要求加入国民卫队,且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训练,使用的步枪等装备需要个人购买,当地分部给予补贴。为此,国民卫队甚至设立自己的萨科兵工厂,自行生产所需的步枪和其他兵器。这种双轨军事体制对芬兰的军用刺刀发展产生独特的影响。
芬兰军队早期使用的刺刀
内战期间,芬兰军队使用多种型号的步枪,且它们都配备各自的刺刀。
芬兰军队使用的各种M套管式刺刀与刀鞘。上方的3款皮质刀鞘是芬兰自行制造的,根据生产厂商不同颜色有不同变化,刀鞘上通常附有防止刺刀窜动的止动带。下方的2款马口铁皮刀鞘是一战期间德国制造的,通常由芬兰国民卫队使用,止动功能由刀鞘挂环上的铁丝钩完成
年,芬兰陆军开始对现有的步枪进行制式化,莫辛—纳甘M7.62mm步枪及其配套的M套管式刺刀(刺刀尾部带有套管,用于套接在步枪上)成为芬兰步兵的制式兵器。当然,作出这一选择并不是因为这种步枪或刺刀是最好的,只是因为它们当时是芬兰人使用量最大的兵器。
芬兰国防军的一份年2月轻武器库存清单显示,当时全军有大约20万支M步枪,它们来自沙俄军队的遗存、德国的支援以及内战中的缴获。数量排名第二的是日本制造的6.5mm有坂步枪,一战时期曾大量卖给俄国,芬兰拥有2.5万支这种步枪。至于其他型号的步枪,总数量都未达到四位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由于莫辛—纳甘步枪的数量十分庞大,独立不久的芬兰没有能力和资金用其他型号的步枪来替换它们,所以不得不作出这样的决定。
M/30套管式刺刀固定在枪口上特写,上图为俯视图,下图为右视图。套管上的缺口是为了避让准星座,旋转套管使刺刀刀身尾部的卡笋卡在准星座下部,从而实现固定刺刀的作用
一旦决定制式化,芬兰就通过各种渠道为其正在扩张的军队获取更多的莫辛-纳甘步枪。在年之前,先后从不同国家购买了大约17.3万支这种步枪。它们主要来自欧洲各个国家,作为一战剩余物资以低廉价格购入,当然其中大部分状态很差,芬兰人主要将它们作为备件回收使用,如机匣等部件很多都用在了后来芬兰生产的新步枪上。
在陆军的VKT国家兵工厂以及国民卫队的萨科·蒂卡科斯基工厂,芬兰人在翻修原有的破旧步枪同时,也对M刺刀进行修整,例如将一部分配用芬兰改进的M步枪的刺刀套管尺寸进行优化,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准星。
此外,由于俄军很少使用刺刀鞘,芬兰军方还专门引进一战期间德国生产的马口铁皮刀鞘,并自行制造了一部分皮革刀鞘,以方便士兵能够随身携带M刺刀。其铁皮刀鞘长mm,质量0.26kg;皮革刀鞘长mm,质量0.1kg。
M刺刀的优点是简单、坚固,而且使用方便。该刺刀刀身尾部设有套管,套管上设有缺口,缺口顶端设有卡槽。安装刺刀于步枪上时,将刺刀后部的套管从枪口处套在枪管上,且套管缺口对准步枪准星位置,到位后将套管向右旋转,使准星座进入套管缺口顶端的卡槽,此时位于刺刀刀身后部的卡笋卡在准星座下部,从而将刺刀固定在枪管上。
这种头部扁平的四棱刺刀功能非常单一,如果从枪上卸下,很难单独作为兵器或工具使用,不在同一轴线上的套管与刀身使得它很难握持。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它的全长达到mm,其中刀身长mm,在狭窄空间中有时很难将它从刀鞘中抽出。加之无论德国还是芬兰制造的刀鞘,都是用一个皮带环挂在腰带上的,细长的刺刀吊在身后,既不方便行动,形象也不美观,芬兰士兵把这种刺刀称为“老鼠尾巴”,可见对它的厌恶程度。
M/30套管式刺刀(上)与MRV套管式刺刀(下)
左侧芬兰国民卫队士兵手中的步枪上安装的是MRV套管式刺刀
针对这些负面评价,芬兰军方对该刀进行改进,~年间少量生产出一种称为MRV的改进型刺刀,其中“RV”是芬兰语骑兵的缩写。这种刺刀只配用于莫辛—纳甘M骑枪,其特点是将刀身截短mm,并重新设计了刀尖和血槽,总共制造把。当年M骑枪全面撤装后,这些刺刀随即报废,很少有实物保存到现在。
除了M套管式刺刀之外,独立初期的芬兰军队还使用几种其他国家生产的刺刀。
芬兰内战中使用的4种主要步枪及其刺刀。从上至下分别是:俄国7.62mm莫辛—纳甘M步枪、日本6.5mm有坂三八式步枪、德国7.92mm毛瑟M步枪、美国7.62mm温彻斯特M步枪
年之前,芬兰军队使用的日本三十年式刺刀(上)、德国“代用”刺刀(下)
一是日本有坂刺刀,配用在日本三十年式、三十八年式步枪及骑枪上,刺刀全长mm,其中刀身长mm,连刀鞘的总质量0.7kg。刀身为单刃,设有血槽,护手下端设有向前的弯钩。
二是美国温彻斯特M杠杆式步枪刺刀。该枪与有坂步枪一样,是俄国在一战期间订购的,用以补充当时非常薄弱的军备,战后有一些留在芬兰,主要由负责看管集中营和后方警戒等任务的二线部队使用。俄国订购的该型刺刀刀身为单刃剑形,刀身长mm,设有血槽。
安装在德国缴获并提供给芬军的莫辛—纳甘M步枪上的两种“代用”刺刀
三是德国“代用”刺刀。内战期间,德国把缴获俄军的一部分M步枪作为支援物资提供给芬兰,这些武器大部分经过改装,护手前端装有适配器,可以使用一种原为毛瑟步枪设计的“代用”刺刀。该刺刀的特点是采用金属刀柄,刺刀套环上方设有缺口。这种刺刀工艺比较粗糙。该刺刀全长mm,其中刀身长mm,剑形刀身未设血槽,刺刀连鞘质量0.62kg。
随着年开始的步枪型号制式化工作,芬兰军队中所有的日本有坂步枪、温彻斯特M步枪及老式的俄制M步枪均移交给国民卫队,或从在役状态转为战备库存,相关工作在年代前期全部结束,对应的杂式刺刀也全部淘汰。
自行生产的系列剑形刺刀
在制式化同时,芬兰国防军和国民卫队都在持续改进他们的莫辛—纳甘M步枪,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芬兰血统的莫辛—纳甘军用步枪及配用的刺刀。
国防军配用的刺刀
最早出现的是M步枪和MRV骑枪,其主要改进之一是使用新式的M剑形刺刀,该型刺刀固定于步枪的方式与奥匈帝国斯太尔M步枪的相似。很快,陆军又决定用更加坚固的M刺刀代替M刺刀。年代,M刺刀又被M刺刀取代。但这3种刺刀的外形和尺寸非常相似,特别是M与M仅从外观上难以区分。
国防军的M刺刀(上)与国民卫队的M刺刀(下)在外观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从左至右分别为M、M、M、M刺刀入鞘状态。前3把刺刀都配用设有凹槽的刀鞘,最后1把使用~年间制造的光滑表面刀鞘。M刺刀在鸟嘴状刀首上增设注油/清洁孔,而M、M刺刀无此机构。若M、M刺刀上出现此机构,是维修时更换的
芬兰生产的M(上)、M(下)刺刀及其刀鞘。上方的两款刀鞘为M、M采用的设有凹槽的钢质刀鞘,表面涂有漆层,带有褐色皮挂的刀鞘为早期产品,黑色皮挂的刀鞘为~年间制造的后期产品。M的所有金属部件都经过发蓝处理,因此刀身呈黑色,其钢制刀鞘表面光滑
M刺刀配用设有加强凹槽的钢质刀鞘,刀鞘上方设有皮挂(上);M/30刺刀刀柄片采用高档木材制作,配用的钢制刀鞘表面光滑并经过发蓝处理,该型号刀鞘配用的皮挂种类很多,但图中这种设有止动带的并不常见(下)
所有的这些剑形刺刀都与芬兰自行生产的各种莫辛—纳甘步枪相兼容,包括国民卫队使用的M和M/30步枪。后来,国民卫队又专门生产出M和M/30刺刀,其形状、尺寸与军队使用的几乎相同。老式的M套管式刺刀仍在使用,并出现了其改进版M/24,这种刺刀的套管内径较大,以适应国民卫队使用的M/24步枪,原因是这种步枪的枪管壁相对较厚。
M刺刀是芬兰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款刺刀,设计单位是国防部军械司,全长mm,刀身长mm,连鞘质量0.6kg,由芬兰著名的刀剪生产厂家菲斯卡斯(FISKARS)公司制造,~年期间生产大约把。
M刺刀采用当时欧洲刺刀流行的式样,不过,其结构设计上存在缺陷,主要是刀身与刀柄、鸟嘴(指刀首,即刀柄尾部,因其外形呈鸟嘴状,故而得名)采用榫接装配方式,导致强度不足。取代它的M刺刀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改进,护手和鸟嘴部分都是焊接在刀身上的,但因这些焊接部位被刀柄片挡住而看不到,因此M刺刀外观上与M刺刀没有什么区别。M、M刺刀均采用设有加强凹槽的钢板冲压刀鞘,刀鞘表面经过发蓝处理,再覆以保护漆层。
M刺刀刀身上的生产厂商哈克曼公司的标记
M的订单由菲斯卡斯公司和另一家刀具制造商哈克曼(HACKMAN)公司共同承包,~年间总产量约为20把。
M刺刀安装在芬兰自产的莫辛—纳甘步枪上的状态。图中可见,M刺刀的螺钉表面设有凹槽,可用专用工具旋下,以方便修理
芬兰第三种自行开发的刺刀型号为M,它是M的一种变型,刀身经过重新设计,刀身表面全部进行发蓝处理,因此新刺刀看起来是“全黑”的,刀柄片的固定螺钉上设有刻槽,固定螺钉可以用专用工具旋下,以便在刀柄片损坏时维修。
M刺刀外观上的另一特征是在鸟嘴上增设一个清洁/注油孔,此前的刺刀上都没有这个设计。由于设有凹槽的刀鞘强度并未达到预期,M的刀鞘又改回采用光滑表面设计,质量增加了30g,同样采用发蓝处理,刀鞘上的皮挂使用棕色皮革制造,早期及后期的版本漆成深绿色。
~年间,菲斯卡斯和哈克曼两家公司共生产大约把M刺刀,两家的产品刀身形状略有区别。
芬兰国防军自己的统计中往往把所有剑形刺刀都简单地统称为M刺刀。(未完待续)
(本文发表于《轻兵器》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