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众所周知,盛唐时万国来朝,而且京城长安是当时全球第一大城市,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繁华程度,都可以傲视全球。
全球化的繁荣的经济贸易,就是当时这座超级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标签。
例如当时长安城里有东市和西市这两个商贸区。
01东市和西市:唐朝的CBD+国际自贸区
东市和西市分布于长安城的东部和西部,各具特色。
东市,靠近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附近聚集着达官显贵们的府第豪宅,也分布着诸州、藩镇的驻京机构州邸或进奏院。国子监和进京赶考的全国各地考生们也常在附近活动,文人墨客聚集。
这类群体的消费标准高、购买力强,因而是高端消费商贸区,是奢侈品商铺的集聚地。可谓当时的中央商务区(是现代CBD的雏形)。
西市,是平民聚居区。因为靠近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节点,就成为西域客商的驻地。
相比东市,西市更加平民化、大众化,因而所售商品以大众日常消费百货为主,也是当时的国际商贸交流中心(是现代国际自贸区的雏形)。
西市人口稠密,人口成分复杂,因而人气鼎盛,商业氛围浓厚,民间娱乐活动繁杂。鼎盛时期,西市的商贾(即行商加坐商)共达四万余户。
东市和西市是商贾聚集贸易的特定集市,兼有批发和零售市场的角色,覆盖丝绸布绢、服饰、药材、珠宝首饰、生活用品、餐饮酒肆、声色艺伎等行业,三百六十行俱全。
东市和西市,也成就了出门“买东西”的俗语。
按照我国古代的“五行”理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对应木、金、火、水、土。
东方属木,代表植物;西方属金,代表金属。这两类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物质,涵盖了衣食住行。
因此,中国人把购物称为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
02长安城的城管制度:宵禁+坊市
络绎不绝的商旅马队、驼队,众多商铺,车水马龙,人流熙熙攘攘,曲艺杂耍等文艺娱乐表演喧闹,共同谱写着长安的旷世繁华。
然而,这种繁华只属于白天的长安城。夜晚的长安城则是沉寂的世界。
因为唐代长安城有“宵禁”制度。也即夜间禁止市民擅自出行,包括商贸活动。如果有婚丧嫁娶等特殊事由在夜晚进行,需提前上报官署批准。否则,以违法论处。
这是古代为了便于城市管理而制定的政策。毕竟当时没有路灯照明、街道电子监控设备,趁茫茫夜色胡作非为、杀人越货并且逃逸很容易。
尤其是,唐朝的长安城是京城、全国首善之城,而且人口有百万之众,社会管理压力巨大。
与“宵禁”制度并存的有“坊市”制度,即把长安城划分为一百余个街坊及功能区,犹如棋盘上的小方格。这一点,电视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已有明确描述。
这种城市管理方式,后来演变为居委会、街道办、社区网格化管理。
因而,影视剧里描述的大唐长安不夜城的夜夜笙歌、繁华喧嚣,是不存在的。除了皇宫和达官贵人的府第深宅里会有觥筹交错、歌舞翩翩。
当然,在元宵节花灯、新皇登基大典等特殊时间,会在划定的区域出现大唐盛世夜景。
所以,长安城在夜里的常态是黑灯瞎火、寂静的,只有更夫和巡夜的军队等行走。
例如《唐朝诡事录》中,京城卫戍部队“金吾卫”的职责之一就是巡夜、盘查,对于嫌疑分子可以当场射杀。
在这种情况下,“鬼市”便应运而生。
03长安“鬼市”:城市“地下”社会的“黑市”
长安城里已有东市和西市,“鬼市”为何能有的生存空间?
其一,东市和西市的位置比较偏远。
唐朝长安城有个中轴线---朱雀门大街,街东属万年县辖地,东市就位于长安城东南部;街西属长安县辖地,西市就位于长安城西南部。
东市和西市都在城墙之外,也即皇城的郊外。
这个分布,类似于现代欧美国家的MALL,即购物中心位于郊区,购物者往往在周末开个皮卡车专门去一趟买够一周的生活用品,回家后放在冰箱里贮存。
然而唐朝人没有皮卡车、冰箱。虽然长安城里坊间也有一些商铺,但是数量、品类少,而且也要遵守“宵禁”。
其二,东市和西市的开市营业时间短。
西市的开市规定是“日中为市”,每日午时开市,黄昏时分闭市。开市时,击鼓声,叫开市鼓;日落前七刻,击钲声,叫闭市钲。
也即,西市的开市营业时间是中午11时到下午5时,只有六个小时。
那么人们有生活应急尤其是夜间购物需求时,只能急等天亮去购物。
其三,长安城人口多、消费需求大。
盛唐时的长安城人口已突破百万。东市和西市只是各占两坊之地、共约四平方千米,加上坊间的零星商铺,显然难以承载长安城人口潜力巨大、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鉴于以上原因,填补东市和西市功能不足的“鬼市”便悄然出现。
为什么叫“鬼市”?
因为它不是官方认可的商贸市场,“半夜而合,鸡鸣而散”,只能在夜间悄悄地开市营业,而且在月光星耀下行动,影影绰绰,低声交谈,如同“百鬼夜行”。
《唐朝诡事录》中说了,“鬼市”乃是长安城玄都观旁边的洼地深陷,形成一个地下溶洞世界,大唐宵禁甚严,一些无家可归之人、做晚间生意的买卖人便聚集于此。
在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和《唐朝诡事录》中,把“长安鬼市”描绘的犹如阴曹地府一般,阴森神秘。其实这是艺术夸张手法,以烘托故事的场景氛围。
唐朝人编撰的《辇下岁时记》中记载:“风雨曛晦,皆闻其喧聚之声。秋冬夜多闻卖干柴,云是枯柴精也。”
也即“鬼市”往往是在“风雨曛晦”这样的恶劣天气、市政管理松懈之时出现,而且交易的是“干柴”这样的生活物资。
唐朝官方为什么不查禁“鬼市”?
《唐朝诡事录》中说“鬼市”在长安城玄都观旁边,也即崇业坊;《辇下岁时记》中说“鬼市”在务本坊西门。崇业坊与务本坊之间相隔五六个坊,而且都靠近皇宫,尤其是务本坊就在皇宫安上门的斜对面。
“鬼市”竟然在天子眼皮底下若隐若现!
再如《唐朝诡事录》中,货源来自“鬼市”的“长安红茶”,酿成朝野尽知的人命大案,但是朝廷却没人说捣毁“鬼市”。
由此可见,官方对“鬼市”的包容、默许态度。
因为“鬼市”存在不少价值和功能:
其一,弥补人们的消费需求。
例如“鬼市”可以解决市民应急购物的需求,或者价钱更便宜,还有东市和西市买不到的物品。
这就好比虽然现代社会有固定的超市、商贸市场,但是你家门口或者路途中街边遇到挑担、摆地摊卖东西的,你也难免会停留光顾。因为地摊是城市的烟火气。
再如《唐朝诡事录》中,长安县尉苏无名为了破案,专程咨询过西市管理机构长官--西市令康元礼,最后在“鬼市”找到了案件的重要线索--西域香料。
其二,收容流浪汉、乞丐等流动人口。
自古表面光鲜华丽的城市,都会有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
《唐朝诡事录》中的“长安鬼市”栖居着流浪汉、乞丐等社会底层群体,类似于贫民窟,缓解了城市流动人口的居住生活和社会就业问题。
“长安鬼市”位于地下,不会影响市容市貌。即使“鬼市”藏污纳垢,但只要他们不严重影响社会治安,朝廷也就睁只眼闭只眼。
假使捣毁了“鬼市”,但是无法禁锢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更无法根除这种灰色地带、“地下社会”阶层的客观存在。
所以,从朝廷对“长安鬼市”的态度,也反映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时代风貌。
从晚唐开始,朝廷对“鬼市”越来越包容。
“鬼市”也从鱼龙混杂逐渐走向正规,从地下走到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交易,并且成行成市,形成固定的交易场所,例如农贸市场、旧货市场、古玩市场等。
时至今日,“长安鬼市”失去了生存环境和土壤,早已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