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铁道英雄》于11月19日公映。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师鲁南铁道大队在临城枣庄的车站以及铁道线上,同日寇斗智斗勇,殊死搏斗的故事。自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赵明把同名小说《铁道游击队》搬上大银幕,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红色经典文本先后多次被翻拍成影视作品。由吕其明作曲的那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更是凭借优美的旋律,郎朗上口的歌词而被传唱至今。
《铁道英雄》电影海报演员夏雨在《铁道英雄》的首映礼上,曾评价该片是“老酒重新又精酿”,可谓信言。新中国成立后,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国内地电影院线的崛起,这一题材呈现出“分流”的态势:一方面,在电视剧制作领域,以横店影视城为例,在此创作的同类型电视剧可谓蔚然大观,水平却参差不齐,招致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另一方面,在大银幕上,能让人们记得住的这类电影作品则寥寥无几。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以及去年夺得内地电影市场票房冠军的《八佰》可以说是其间翘楚。这些电影多是反映正面战场的抗战历史,同时在故事情节上也带有导演鲜明的作者性思考。而以传统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为代表,所推出的反映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的电影作品,虽然也做出过诸如邀请港台演员出演等变化。总的说来,市场反响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收效。
近几年来,内地主旋律影片迎来爆发式发展。它们不再是印象中刻板的说教,而是充分结合时代语境和观众观影需求,并在电影表现手法上积极寻求突破,创造了以“主旋律+商业化”的新模式。从这个角度寓目,眼下这部《铁道英雄》可谓相当不俗,有着“小切口、大格局”的气象:在故事讲述上,不仅局限于“铁道游击队”的一时一地,而是把事件发生地枣庄放在贯穿南北的津浦线上,由此拉伸故事的时空维度——不仅呈现出敌后抗日战场的鲜活图景,也通过服化道细节的考较与考究,呼应了中国的抗战隶属于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环环相扣。
不去过分追求戏剧化的视觉奇观,而是统一精心勾勒全片的影像风格,同时选配精干的演员贴合恰当的角色,踏踏实实讲故事,可以说是高度风格化的《铁道英雄》另一大亮点。该片的编剧、导演同为杨枫,作为一名广电系统出身的导演,本身又是济南人的他,在这部个人公映的电影处女作上,并没有那么地“近乡情怯”,而是表现出难得的沉稳与老道,在对故事创作的斟酌和影像风格的拿捏上,显然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近日,他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
导演杨枫“历史的格局,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格局”
澎湃新闻:能否先介绍下《铁道英雄》的创作缘起?
杨枫:实际上年,我就开始动手要做《铁道英雄》。选择这个题材离不开我上一部电影《极寒之城》,那部电影里涉及到晚清、民国铁路的情节,我从那时起就注意到这条津浦线。津浦线是晚清政府修建的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线路大体位于咱们国家的华东地区,可以说是现而今京沪线的早期雏形。当年是北起天津北站,南至南京长江北畔的浦口站。铁路沿线的城镇,工矿企业非常集中,矿产资源丰富。由于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属性,这条铁路线从修建到管理,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和德国介入就非常深。
铁路当年是新奇的事物。津浦线不光承担了繁重的运输任务,它本身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浓缩史。这条铁路线上发生过当年轰动一时的“民国大劫案”,另外来自全国的各色人等,注意这点,它不光是山东当地的民众,而是全国的农民、劳工、商人都集中在此,沿线讨生活。那些年,很多舶来品也是通过铁路沿线开始向中国内地辐射,比如老辈人讲话,洋烟、洋火、洋胰子(香皂),带“洋”字的东西是这么进入中国千家万户的。
矿区空镜在《铁道英雄》的片头,黑白历史纪实影像这段,我是花钱从国外买来的影像资料,并下了大力气做了8mm胶片的修复。之前在国内没有放映过,就是为了先把观众带入到那个年月,交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过往很多影片可能没注意到津浦铁路线的历史背景,但我愿意片在头花点笔墨介绍下,并且这条线索是贯穿全片的。这是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非常闪光的一笔,体现出从北到南是全国抗战的一盘棋。这是历史的格局,也决定了这部电影的格局。
工厂工人集合澎湃新闻:具体到“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这是经典的红色文本,之前很多影视作品也演绎过。你作为编剧,如何创作剧本?杨枫:我在做具体的案头工作前,先去了一趟枣庄的党史办、史志馆,看当年的历史手稿,了解八路军师鲁南铁道大队的情况,包括去采访当年队员的后人,逐渐有了更完整的认识。他们这些人有矿工、有修铁路的、还有护路员,这哥几个关系很好,结义除暴安良。
年,日本全面侵华,之后占领了津浦线,随即英德两国的铁路管理机构也就退出了。这哥几个就开始在铁路沿线动手,抢了日军的药棉。这时候山里八路军师就注意到了他们,派了教导员给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精神,逐渐他们找到了人生的信仰。在组织帮助下,成立鲁南铁道大队。这些人白天干调度的干调度,修火车的修火车,挖矿的挖矿,晚上干“正经营生”,抢夺日军的军需品,搞破袭战。真正成为一把插在敌人心脏的尖刀。
导演杨枫(右)同范伟交流说戏澎湃新闻:《铁道英雄》中,张涵予、范伟饰演的老洪和老王是“关键人物”,谈谈他们的塑造。杨枫:片中的老洪、老王,历史上的人物原型是洪振海和王志胜,我在写剧本的时候,把好几个队员的事迹和性格糅合在一起,创作出了“老洪”和“老王”。这些人本身有“吃铁路”的本事,有的还好喝点酒,有的还懂几句日语,在他们两身上其实有五六个当年铁道队员的影子。比如有人当初跟德国工程师干过活,虽然没上过学,但人聪明,后来都看得懂图纸,成为车站的工段长。这么着写出了老洪的人物线。
做剧本写台词,我有个创作习惯,就是动笔的时候,脑子里就有演员。老洪、老王我就是冲着张涵予、范伟来写的。之前《极寒之城》,我是冲着金士杰、李立群、夏雨写的。涵予的台词功底特别好,他看过我的《极寒之城》,当时就跟我说希望未来有合作。他本身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配音演员,同时表演经验也极其老道。比如涵予一张口,“把子儿顶上(子弹上膛)。”“都别动家伙,这儿离下一站只有五公里。枪一响,就炸锅。”这些台词一听,就像长在他身上一样,别人说味儿就不对了,架不起来。同时在片场也会去抠台词,比如“的地得”,多一个“de”字,他演一遍,我们俩相视一笑,可以去掉再来一遍。跟好演员之间很容易就能达成一种默契,能演的咱们就不说词儿。三个镜头交代清楚的,能不能浓缩在一个镜头里?化繁为简,这才有力道,这才是电影。
范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演员。他是个非常好的演员,只是大众看春晚小品对他的认识可能不够深刻。其实早在建新(黄建新)导演拍《求求你表扬我》()的时候,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