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炎庆
书接上回
古镇流芳:樊川镇上有个樊家垛(一) 古镇流芳:樊川镇上有个樊家垛(二)六、樊家垛的工商业、手工业樊家垛上工商业,要数刘顺兴水货八鲜行最为热闹,四面八方的贩子来此批货,自己动手往篮子里装,争先恐后,吵吵嚷嚷。
这里的行家俚语,不能不提,因为也能算是门学问。谈到货色,外人哪里知道:“瑟琶”就指茨菇,“瓦花”就指百合,“恶心”就指荷藕,谈到商品价格,却说什么“几儿”“几儿”乃是“几文”衍变而来。谈到具体价格,回答是:“弟家”、“夹数”喻指两块钱。“川数“喻指三块钱,,“门数”喻指四块纸,“眉数”喻指八块钱。还有“两播”喻指两块二毛,等等,还有一个巴掌,这些暗语都能透露具体价格,业外人士,不得而知。行话俚语都是蒙外行的,日子一长,这话也传到其他行业中去,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的特点吧!
樊家垛古老的手工业,要数田氏三皮坊。它们的名称是田永盛、田兴泰、田万顺,都是几百年的老作坊,年产量达一千张以上,远销上海、镇江、南京、东台等地。田永盛承包新四军十八旅的全部军用皮件,供给部房部长住在樊川催货,生意十分红火。三家皮坊生产的皮底、皮务、皮带满足军需民用的要求。
樊家垛的李承宏灯笼店是樊川镇最大的灯笼店,也是顺应风俗民情的手工业。春节之前大家小户都要买一盏红灯笼,给小孩拧着玩,所谓“红灯笼、亮堂堂,养个儿子开油坊”。就图个吉兆,每年销售都在一千盏以上。
每逢春节,万象更新。平民百姓都将更换堂名灯笼一对。(堂名灯笼,另有妙用,这里不赘)。堂名灯笼,高为一尺二寸,宽约六寸,手提,亦可挂。一边是姓,一边是堂名。例如姓张的,一边是张,另一边是“百忍堂”;(红纸、扁宋体)例如姓王的,另一边是“三槐堂”。灯笼上的字系由灯笼店店主人李承宏戳成,他备有大小戳刀和一具戳盘,灯笼上的字间架、结构,合理匀称,具有一定的水平,其实他不过是一位巧农民,主业是种田。
樊川镇上滕、黄、葛、吕、徐,五大家族祠堂的戳灯也是每年一换。戳灯,下有灯座,中有灯杆,顶端放置戳灯,有大水桶那么壮,截灯与堂名灯笼相同,例如:滕姓,“永怀堂”;黄姓,“治平堂”;葛姓,“锦坞堂”,吕姓,“种德堂”、“启秀堂”、“素女堂”;徐姓,“东海堂”。这里所说的五大家族是按祠堂建立先后排列。另一大姓,徐氏,“崇善堂”未列入,因为只有家庵,未建祠堂。
戳灯一项,镇上其他灯笼店也能做,不过以李氏灯笼店客户居多。做堂名灯笼、戮灯,灯笼店老板须有点专业知识,能知道几百户的堂名。现在有人说道,不知道堂名是怎么回事的,东汇孙在堂先生对此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再班门弄斧了。
春节刚过,灯笼店忙做圩灯与高挑灯笼。昔日,每个自然村庄都有土地庙。樊川樊家垛也有土地庙,每年正月十三上灯,土地庙外扠起圩灯,上有一盏顶灯,接下来,三、五、七、九……越到下层越多,远看呈宝塔形,光芒四射,农村中一年一度的景观。一糟圩灯价格不菲,相当于担把米钱,村民共抬。据说,轮到顶灯生了儿子,就取名灯保子,来年必须还灯,负责圩灯费用。
做过圩灯,忙做高挑灯笼。樊川镇每个街坊都有土地会,二月二要换新灯笼。高挑灯笼大致上与堂名灯笼大小相仿,只不过高挑灯笼上端竹竿弯曲,下端插在使用人的背后,不影响出会时敲锣、打鼓。
樊家垛的手工业还有刘永发的花灯作,品种有三类:
第一类提灯,体积小而轻,有莲子灯、西瓜灯、小宫灯。
第二类是举灯,体积稍大一点,多以鳞介昆虫造型,如鳌鱼灯、虾子灯、蝴蝶灯;也有人物造型,有八仙灯,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等。
第三类是拉灯,多以兽类造型,有狮手灯、兔子灯,是放在地上拖的;也有球型的,有单球灯,还有双球的,用彩色透明纸装饰,是放在地上推的,尤为美观。
此外,还有大型马灯,由浴室业工人预过,共十三匹,其中黑色老马一匹。每逢春节或庙会工人们短衣招扎,系上大腰带,身前系上马头和前半段,背后系马身和马尾,上街演出,引来大众瞩目。灯节期间有干妈妈买小马灯送给干儿子,夜晚参与灯会,干儿子们好像高人一等,喜形于色。
还有两种灯都是放置在室内的,一是“榴开见子”灯,纯琉璃片定制,送新娘子的,点起蜡烛挂在房间内的。二是走马灯,放置在堂屋内,有的商家放置在柜台上供人欣赏,灯内的马影子,周而复始,相当于赛跑,煞是有趣。
然而,这一切亦都不见踪影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