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帮亲,邻带邻,用我们的话叫‘帮店’,这是武义超市商帮一直以来秉承的优良传统。”昨天,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县前村麻济自然村的“超市能人”王先兵告诉记者,武义“超市经济”之所以从30多年前的星星之火,发展到现在遍布全国的燎原之势,“帮店”这个武义超市人自创的名词,是他们成功创业的“定心丸”。
只要有人喊一声“帮店”,就会跑出一堆热心的老乡无私帮忙,快速解决开店初期的选址、人手、货源等问题。最快一天能“生”出一两家超市来。
对于这一点,武义县泉溪镇广场超市老板颜艳红深有体会。“从店面的测量、规划、设计到商品陈列,都是王总一手帮我搞定,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颜艳红说,第一次开大型超市,由于经验不足,她一筹莫展,是王先兵带领运营团队主动上门,为她解了燃眉之急。
“这只是举手之劳,我自己的创业路,也是靠乡亲们帮出来的。”王先兵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宣平老实”,17岁那年,不甘贫穷的他做出了人生第一次抉择——走出大山。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一只军用挎包,三个烤熟的番薯,王先兵迈出穷山沟,直奔省城杭州。
大山外的世界很美,但短暂的欣喜和好奇,马上被生存的压力所代替,王先兵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泥水工的活。
年,随着武义下山脱贫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一批批“宣平老实”走出大山闯荡商海的消息不断传来,其中就有不少人靠开超市发家致富。于是,王先兵做了人生第二次选择——转行开超市。
开着一辆二手“面的”,带着一床旧棉被,吃住都在车上的王先兵开始了“超男”的第一步——找店铺。跑了半个多月,终于在苏北靖江找到一个合适的店铺。但“隔行如隔山”,刚入行的王先兵“两眼一抹黑”,看着好不容易找到的店面一天天亏下去,心急如焚。“这时候店里来了一位‘贵人’,她听到我的宣平口音,主动前来帮忙。”王先兵说,10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位老乡的名字——潘淑娥,武义县吴宅人。
潘淑娥事无巨细,手把手教王先兵进货、列柜、标价,一帮就是好几年。在潘淑娥的悉心指导下,王先兵终于从“泥水工”成为专业“超市人”。
从年创业之初的夫妻店,到如今在靖江、泰兴、无锡拥有三家大型“日选超市”,年营业额超亿元,王先兵把事业的成功归功于武义人特有的老实淳朴、吃苦耐劳、相互帮扶等优良品行。“其实在我们开超市的人里,像潘淑娥这样的武义老乡很多,正是这样的创业氛围,武义超市商帮才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有了如今千城万店的庞大规模。”王先兵说。
饮水不忘挖井人。在乡亲们帮助下事业有成的王先兵,将反哺家乡当成了一种情怀。在外创业刚起步的老乡,可以无偿共享王先兵的“日选”超市品牌;家乡的留守老人缺乏文娱生活,王先兵带头组织捐款20余万元建起老年活动中心;家乡的香菇滞销,王先兵二话不说,调来店里的货车把香菇运出来,通过多年积累的渠道销售出去;为促进家乡旅游业发展,他还通过超市活动,组织外地客户到武义牛头山、十里荷花景区、大红岩等地观光旅游。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武义山里人,尽管在外创业多年,但乡音难改。这乡音也是我们武义超市人致富的‘福音’。”王先兵说,共同富裕是国家提出的大目标,作为一个普通的创业者,能够尽力帮助更多乡亲们致富,是自己的小目标,也是分内之事。
记者:陶峰松郑丽佳
编辑:胡若男
审核:何灿
监制:朱跃军
本文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