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36氪
随着人们的主要消费场景从线下切换至线上,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在家中坐等在线上购置的商品。同时,随着科技和物流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线下单到实际收货之间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但我们是否想过,这些变化背后,会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什么影响,又会带来什么变化?这篇翻译自英国《卫报》长文(TheLongRead)专栏的文章,原标题是Howourhomedeliveryhabitreshapedtheworld,作者在SamanthSubramanian在文章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01
▲图片来源:GettyImages
十年前,英国百货连锁约翰路易斯(JohnLewis)建造了一个大仓库。整个仓库面积超过65万平方英尺(合约6万平方米),耗资1亿英镑建成。其面积之大,比英国王室温莎王朝的温莎城堡还大。
约翰路易斯把这座仓库命名为麦格纳公园1号(MagnaPark1),其建造用途是作为英格兰南部地区各百货连锁商店的中心库存仓库。然而,在快要建成之际,约翰路易斯才发现,这个仓库面积还不够大。
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在麦格纳公园1号仓库正式建成的前后十年(年至年)中,约翰路易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配送服务的业务增长了12倍之多。
于是,约翰路易斯决定建造占地面积为67.5万平方英尺的麦格纳公园2号仓库。此后,其还意识到,还需要为旗下配送上门业务也同样在迅速增长的连锁超市维特罗斯(Waitrose)建造新的仓库。
‘这也常常成为一个笑柄,’负责设计并建造这些仓库的建筑公司Chetwoods地区总监菲利普斯坦威(PhilipStanway)说,‘他们带着以前的预估数据来跟我们开会,然后说,“不管以前的数据了,这是新的。”他们在建造规模等数据方面的要求变化之快,以至于我们的建造速度,完全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斯坦威说。
维特罗斯仓库,最终建成后面积几乎接近万平方英尺。虽然那个时候麦格纳公园2号还未竣工,但约翰路易斯已经确定继续建造麦格纳公园3号仓库,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流配送上门需求了。
据斯坦威透露,麦格纳公园3号仓库面积比其它仓库稍小,仅63.8万平方英尺。‘但那也只是因为地就只有这么大,他们只有那么多地了。’斯坦威说。
整体说来,约翰路易斯对仓库的强烈需求,也直接反映了其物流配送上门业务的爆发。而这个故事背后,核心主力还是接着互联网发展之势,通过浏览点击就能轻松完成购物的消费者。
电商产业的生死,基本上就取决于这些直观的数字。从麦格纳公园1号至3号仓库的建成背后,我们能想象上百万件商品在这里转运,然后被派送至四面八方消费者手中的场景。
亚马逊在英国境内最大的订单履行中心位于埃塞克斯郡的蒂尔伯里(Tilbury),其仓储面积为万平方英尺。相比之下,亚马逊早在年租赁的仓库,面积仅为9.3万平方英尺。
在美国纽约,9年日均派送的包裹数量仅约36万件。而到年,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万件。在中国,去年7月的一个周末,美团外卖就成功配送了超过万笔订单。
在这些数字背后,也存在令人担忧的浪费问题。在美国,因派送到家的包裹包装而产生的垃圾,占美国每年生产固体垃圾总量的30%。就单单是包裹纸箱,就需要砍掉10亿棵树。在全球范围内,年全球电商销售额接近3.9万亿美元。据估计,这个数字在年将增长至6万亿美元左右。
这些庞大数据的背后,全是一件又一件的产品撑起来的。线上零售最巧妙的花招,就在于会让消费者不停地疯狂购买,而基本上很少思考,特别是思考这些包裹是如何送到家门口的。
而对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Bezos)而言,他永远都不希望,消费者还要为物流问题担心,特别是配送费要花多少钱,配送到家又需要几天等问题。所以,贝佐斯也在不懈地缩短配送时间,通过快速便捷的物流配送,增加消费者的友好购物体验。
亚马逊在物流配送方面的高效,也迫使整个行业都加入到这场商业游戏之中。它们甚至还不断让消费者相信,只要配送不快,那它就不值得。这让大家似乎忘了一个事实,即商品也需要经过空间运转,克服重力和空气阻力等多种自然因素才能送抵我们的手中。
不过,对于零售公司而言,他们只会比我们更重视这些问题。虽然我们通过手指在屏幕上来回点击就可以选购商品,但他们则需要忙于重新安排这个物理世界,从而让包裹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我们的手中。
放置在家门口的包裹,在其朴实的外表背后,也可以思考出许多问题。不知不觉之中,我们就发现,我们的生活完全离不开这些包裹,甚至我们都还不了解这些包裹背后的规模,或者物流配送上门的真正意义。
几千年以来,人类进程都是基于移动便利和速度而发展的。我们通过两条腿直立行走,然后骑着动物行进,再然后就坐轮船、坐火车甚至坐飞机。这些动作和行为背后,都是为了获得我们所需的食物和用品。
然而,在短短二十年间,这种模式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所需要的食物和用品,可以个性化地‘飞’到我们的手中。这是基于我们坐等在家的不流动性而发展的。
如今的电商物流配送,已经和我们所认知的物流配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订购的牛奶和报纸,都是销售员挨家挨户地上门推销的。互联网迅速发展起来过后,你可以在线轻松浏览整个商场。
要说到在线零售的‘远亲’,可能就是在上个世纪早期美国境内随处可见的厚厚的西尔斯(Sears)产品目录了。这个目录包含了钢琴、书籍、桌椅在内的超过10万件商品。你甚至可以买下整栋房子,然后再用铁路把这些部件商品运送至你的家门口。当然,运费并不是免费的。
不过,这个目录的设计初衷,是不断地扩大在售商品数量。而如今电商的额外目标,也是目前的核心目标,则是不断地缩短配送时间。
早至年,贝佐斯就尝到了快速配送所带来的甜头。当时亚马逊还斥资万美元投资于在线配送公司Kozmo。Kozmo向客户承诺称,在一个小时之内,就可以将客户订购的DVD、咖啡杯、书籍、食物等任意选购商品送达至任一纽约市内地址。
1年,Kozmo公司倒闭,但这并没有让贝佐斯停下来。贝佐斯还曾提出,如果让曼哈顿每一栋建筑里的大学生都在自己的公寓里铺货,然后再骑自行车配送这些货物来获得报酬的话,亚马逊就可以朝着基本即时配送的方向发展。
5年,亚马逊推出了Prime会员服务。消费者支付一笔固定的年费,就可以享受所有商品两日内送达的服务。目前,Prime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1亿,快速收货背后的满足感,也会让人上瘾。
据市场分析公司ConsumerIntelligenceResearchPartners称,Prime会员中,93%的用户都会在第二年续费。其中,更有98%的用户还会在第三年续费。
‘不适用于慢性子的人。’这是Prime会员服务的口号,它说的也没错。在了解到商品无法两日送达过后,有三分之一的人都会把这件商品从购物车中删去。
去年夏天,亚马逊更是将Prime会员的两日送达升级为隔日送达。到了10月,Prime会员甚至可以享受购买生鲜食品2小时送达服务。Prime会员项目还没有正式推出之前,亚马逊内部都称之为‘飞出个未来(Futurama)’(译者注:源于美国喜剧漫画及动画片《飞出个未来》),就好像它能预测未来消费者可以享受更快配送体验一样。
▲约翰路易斯和维特罗斯仓库鸟瞰图。图片来源:APS/Alamy
不断追逐快速配送的背后,还存在一个事实,即普通购物体验的机会成本太高了,你甚至可能会为了性价比更高的商品,还会专门开车去其它城市(‘时间就是金钱。这两方面都不能浪费。’这是亚马逊Prime会员的另一个口号)。
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越来越注重时间,我们做事情也会考虑机会成本。如今,如果出门去便利店买零食需要花12分钟,你可能都觉得这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而通过支付配送费而体验1小时送达服务,你不仅会觉得价格非常合理,而且还节约了12分钟。
当然,所谓机会成本,实际上有一个假设前提,即你会在这12分钟里通过其它方式赢得属于你的价值。但实际上,我们却很可能把这12分钟挥霍在社交媒体上了。互联网给我们承诺了时间,但却以另一种方式又把它夺走了。
除了所支付的费用以外,我们的订单也有成本。一些成本是我们所知的,一些则慢慢地开始浮出水平。
无论是仓库工人,还是配送司机,为了完成配送订单任务,都需要为他们的人工付出成本。此外,随着消费者的购买量越来越大,配送时间越来越快,它还会对基础设施、城市以及零售及配送公司产生看不见的压力。
‘消费者给整条供应链施加了过多的压力,’工业建筑公司StephenGeorge+Partners执行合伙人詹姆斯尼科尔斯(JamesNicholls)说,‘特别是如果你一次购买五种颜色的商品,收货并试用后又退回其中四种颜色商品的情况。’
如果要了解物流配送上门说如何重塑这个世界的,那你可以从‘最后一英里(LastMile)’开始了解。虽然它并不是硬性要求最后的一英里,但它却强调的是物流配送上门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几乎整个物流配送行业,大家都非常重视最后一英里。在永不停歇的电商行业中,几乎没有人敢于通过一些试探公众反应的行为或手段,来让最后一英里发生革命性剧变。比如,用无人机、降落伞或者无人驾驶汽车来配送包裹,或者用机器人来配送等等。
相反,关于最后一英里,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