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的山东产业大发展

引言

十二月六日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鲜慰问团第四分团,由分团长胡厥文带领,到达济南。七日,省和济南市各界人民集会欢迎该团。分团长胡厥文、分团副团长陈此生报告了赴朝慰情况。该团在济期间,作传达报告二十六场,听众达四万多人。

年12月

十二月七日中共平原省委发表告全体党员书,表示拥护中央关于撤销平原省建制的决定,号召党员在分别划回山东、河南之后,在山东、河南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继续发扬革命传统,创造更大的成绩。

▲山东省地图

十二月十二日苏联艺术工作团一行十二人抵达济南。该团在济南连续举行了演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二书记向明等出席观看了表演。

十二月十五日省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要求参加冬学的农民达到六百万人。

十二月二十一日在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青岛市、青岛市茌平路和青岛市副市长张公制、青岛市特等卫生模范叶彩仙,分别被评为全国卫生模范单位和个人模范,并受到物资和荣誉奖励。这一天,青岛市各界人民举行庆贺集会。

十二月二十三日政务院第一百六十二次会议通过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任免的名单中,任命王卓如为山东省政府副主席。

十二月二十七日济南市“工人新村”竣工,共建房五百四十五间。这是济南市兴建的第一批工人住宅。与此同时,济南铁路局兴建的“二七工人新村”已基本竣工,共建房三千四百四十四间,可供一千一百多户工人居住。

▲铁路建设

十二月三十日中央农业部颁发嘉奖令,奖励农业爱国丰产模范,公布一九五二年度首批农业丰产受奖名单。其中我省受到奖励的有宁阳县农场、德州专区农场、徂阳县裴家庙东村裴继臣、桓台县刘村刘汝洛、文登县苏家泊村王初华、阳谷县石门宋宋长生农业社等三十个单位或个人。

辛亥革命前山东近代产业工人阶级状况

我国的产业工人阶级是伴随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山东的情况也是这样。山东的工人阶级开始形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经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工人阶级的人数已有明显增加,在第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有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现仅将辛亥革命以前的情况试作初步介绍。

山东地处祖国东部沿海,矿藏丰富,交通便利,人口众多,有着发展近代工业的良好的物质条件。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和清政府的腐败,山东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处于统治地位。鸦片战争以后,列强的侵略,由南方而北方。在一八五六年到一八六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廷签订的不平等的《天津条约》把山东的登州(后改为烟台)开辟为新的通商口岸。从此以后,列强们纷纷由烟台而青岛,而内地,设洋行,建工厂,筑铁路,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吮吸山东人民的脂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山东的近代工业,首先从烟台开端。一八七二年(清同治十一年),德国资本家为掠夺胶东半岛的原料,在烟台创办了蛋粉厂。五年以后,又设立了规模较大的烟台缫丝局。该局开办初期,主要是缫丝,同时也织造茧绸。最初有人力织机二百余架;后来改为中德合办,生产上采用蒸汽机作动力,规模也扩大起来。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也在烟台设立了华丰工厂(新式缫丝厂),称:“吾国之自设新式缫丝厂,此其嚆矢。”到一八九○年,为近代工业服务的商办的协成机器厂,也在烟台出现了。

山东的政治中心济南府,是山东近代工业发端的第二个基点。一八七五年(光绪元年),洋务派标榜“自强”新政,“洋务运动”处于高潮时,山东巡抚丁宝桢奏请批准,在省城洛口创设了一个中型的军事工业—山东机器局。创办费从“藩库及临清关项下”拨款白银十八万六千两;每年经费另加三万六千两。他们先从英国后从德国购进机器设备百多部,雇用工人由几百名到一千五百多名,主要制造新式枪支和弹药。在此以后,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当时华北规模最大的军用工业—天津机器局被毁,北洋大臣袁世凯将其残余设备移至山东,在德州设立了北洋机器制造局。这个局主要制造“七九”、“六五”子弹,为此还生产自用的硫酸、硝酸等化工原料和无烟火药等半成品,为当时华北最早的化工厂。

▲中国近代产业城市

山东近代工业发端的第三个基点是峄县(枣庄)。洋务派继“自强”口号之后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北洋大臣李鸿章于一八八年(光绪六年)委派候补知县戴华藻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在枣庄开办了山东第一个矿山企业一山东中兴矿局。起初集股二万七千两,土法开采煤炭,嗣后增加股本,陆续购置机器,铺设运煤铁路,成为颇有名气的近代煤矿。不久以后,洋务活动延伸到淄川。一八八七年,山东巡抚张曜和候补知府徐祝三首创山东淄川铅矿,后因铅质不佳即停。第二年,张曜又和王梅初(副总兵)创办淄川煤矿。初有工人二百多名,两年后增到一千多人。洋务派的领袖们,在上海、天津办起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山东的封建官僚们,也步其后尘在青岛办起招商分局,在济宁办起电报分局。由于企业封建衙门习气太浓,经营不善,多半亏损累累,奄奄一息。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投资办厂矿,也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滋生。一八八三年,广东富商李宗岱先在山东平度县旧店开办金矿,后又插足招远县,挤走了采金工场的广东商人“疙瘩李”,于一八八七年以四十万两银子作资本,办起了招远金矿局。李氏家族三代经营,极盛时期曾雇用工人三千多人,监工一百二十多人。华侨资本家张弼士,在烟台投资百万元,于一八九五年创办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聘任外国技师,进口外国设备,雇用职工近三百人。由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大肆搜刮人民支付巨额赔款,弄得民不聊生,百业凋零,民族工业发展的势头因此而缓慢下来。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甲午战争爆发,可作为山东近代工业发展的初期。在这期间,根据目前不完全的资料统计,外国资本和本国资本在山东共创办了十三个工矿企业。按地区分布,以烟台为最多,共五个;其次是淄博、青岛,各两个;其它如济南、峄县(枣庄)、济宁、招远各一个。从这批工矿企业里,产生了山东第一批产业工人。这批产业工人的数目,没见过确切的统计,根据上述十三个厂矿企业的一些不完全的资料估计,大约为五千余人左右。

▲第一批产业工人

山东这一时期的产业工人大多数集中在官办和“官督商办”的企业里,三分之二以上是矿工。由于当时矿山的近代技术装备极少,矿工们仍然是手工生产,受机器大工业的陶冶程度较浅。十几个近代工矿企业的工人分散在全省,对社会的影响极微。所以说这一时期,在山东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近代产业工人阶级,还仅处于孕育萌生的阶段。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德、英、俄、法、日等列强,竞相割瓜分中国。一八九八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德帝国主义强迫清朝政府缔结《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攫取了在山东境内修筑铁路和在沿铁路两旁三十里开采矿产的权利,胶澳地区成了德国的殖民地,整个山东被划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一八九九年六月,德国侵略者设立“华德铁路公司”,十月又设立“华德山东矿务公司”。贪得无厌的德帝国主义得寸进尺,还向清朝政府的总理衙门要求取得开采沂州、沂水,诸城、潍县、烟台等五处矿产的权利,总面积约十二万平方里,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一。(后来清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下,于一九O八年花三十四万两白银赎回了矿权。)一九四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同时胶澳第一码头北岸告成,为帝国主义深入侵略山东内地创造了更便利的条件。

总结

一九0二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华德山东矿务公司”投资一千二百万马克,首先开办潍县坊子煤矿,雇用华工三千人。接着,又在张店驿车站附近建黉山煤矿,雇用华工三千五百人。两矿所产的煤炭,主要运送青岛供德国的军舰、火车和工厂作燃料。再后,又在青岛的四方和济南的大槐树建立起规模较大的铁路机车工厂,职工都在千人以上。同时,还在胶济铁路金岭镇停车场附近,开创铁矿,当时号称“东洋仅有之大铁矿”。在此前后到一九O七年,德国资本家又在青岛开设了电灯厂、自来水厂、面粉制造厂、捷远洋行(制运砖瓦建筑材料)、德远洋行(同上)、英德麦酒制造厂、啤酒酿造公司、华德缫丝公司、沧口丝纺织公司等十几个工厂企业,连同前面说到的厂矿企业在内,共约有产业工人一万二千余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06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