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几天有点得意,因为印度第一大集团塔塔集团最近到手两笔大订单。
第一笔订单是来自空客的。印度政府本周四宣布,塔塔集团将与空中客车公司合作,为印度空军制造C-运输机。这是印度第一个由私营公司制造军用飞机的项目。
第二笔订单是来自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据《印度时报》消息,美国国防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下属西科斯基公司,正在和印度塔塔集团开展生产制造军民两用直升机S-76的谈判。相比于与空客公司的军用运输机项目,西科斯基的项目更让印度人感兴趣,因为西科斯基的S-76直升机是面向全球销售的,如果塔塔集团能够拿下这个项目,那就意味着印度制造将在高端制造业(航空)领域走向世界。
为此,印度政府和媒体一片欢呼,称之为“标志着印度制造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印度制造就要“走向世界了”。
印度的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同样丰满吗?
“这些‘印度神’都是‘中国制造’”
一位名叫梅尔的加拿大人在Quora平台上分享了一段印度旅行经历。他说印度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有各种各样的神和女神。因为工作需求,他曾带着家人在印度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在加尔各答街头购物的时候,梅尔的女儿拿着一尊印度神像冲到他面前,大喊:“爸爸,爸爸,快看,这些印度神都是中国制造的。”
梅尔在这则亲身经历之后,发了一句感慨:“印度比中国更早开始生产本土品牌的汽车,但是谁的汽车现在在海外出口的更多?你告诉我,印度制造和中国制造到底哪个好?”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加工制造业保持绝对的统治地位。相比于早些年制造业粗放发展的阶段,如今咱们不仅可以制造物廉价美的商品,同时也可以制造高端高附加值的商品。从民用领域举2个例子:中国制造的无人机占据了全球近80%的民用无人机市场;中国制造的手机在印度智能手机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
所以印度媒体在呼吁“印度制造,走向世界”的时候,他们应该同时意识到是中国制造为印度市场带来了可消费得起的、质量过硬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印度人根本没法指望印度的本土厂家能够提供同等价格和品质的产品。
英国人乔治·泰特·爱德华兹说他在BQ的商店中购买灯泡的时候,商店经理告诉他,现在商店中有多种灯泡可以任他挑选,但是受限于商店面积,只有一小部分商品能够展示出来。这些灯泡中90%以上都是中国制造的——但抱歉,剩下的10%里面也没有出现印度制造。
这在20年前还是难以想象的。本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和印度进口商品的规模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英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规模越来越大,而从印度进口商品的比例却几乎没有变化。如今,英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规模已经达到了印度的10倍左右,这个现实数据对于高呼“印度制造走向世界”的印度媒体而言,无异于当头一盆冷水。
印度人苏米特拉·哈兹拉在社交媒体上说,当人们听到中国制造的时候,人们一下子就能想到这个商品是来自中国。而说到“印度制造”的时候,你就得想一下,这到底是印度本土公司生产的商品,还是中国公司在印度建造的工厂制造的商品,这些商品无论是原料还是技术都来自中国,或许该称为“印度的中国制造”。
印度一家创新机器人公司的CEO巴吉拉·维斯瓦纳坦认为尽管印度人很想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是印度人“只有想法却没有实际行动”,所以实际上很难实现这个“宏伟的理想”。
巴吉拉认为印度文化本身对工人是有偏见的,相比于成为一名工人,印度人更倾向为成为一名“办公室人员”,如果实在没机会坐办公室,印度人宁愿成为农民也不愿意成为“肮脏的”工人。
他说:“如果印度始终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那么就别想着把印度制造推向世界了,还不如坦然接受中国制造,至少这样我们可以拥有价格更低但质量更好的商品。”
“为什么中国制造更便宜、质量更好,中国工人收入还比印度高?”
这是印度人最大的困惑和“怨念”,但同时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加拿大的美国人纳泽尔·朱纳斯认为中国产品比印度制造的好。他说“由于印度劳动力非常少”,所以印度需要作出适当的计划来赶上中国。总而言之,中国制造一切商品,而印度远远落后。在加拿大和美国,中国的产品质量普遍比印度产品更好。
他这番话对比了中国制造的商品和印度制造的商品,显然他认为中国制造比印度制造更好,但是他所说的话里,有一个令人困惑的点——“印度劳动力非常少”?
从人口体量而言,印度和中国基本相当,那么为什么朱纳斯会认为印度的“劳动力非常少”呢?
其实这个劳动力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劳动力,而是接受过至少“入门级别的工程教育”的劳动力。上文提到的印度创新机器人公司CEO巴吉拉就认为在工程教育标准方面,印度比四大工业化国家——中、德、美、日——要差得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印度每年输出的“工程制造业劳动力”远远小于中国,这也就导致朱纳斯会认为印度“劳动力非常少”。
但是在商品成本构成中,劳动力成本并不是全部原因,甚至可能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国制造相比印度制造的优势还有很多。
首先,中国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善,技术储备也非常强大。强大且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了“规模经济”的效应,不仅加快了资源在供应链上的流动,更是降低了制造业生产的成本,从而使得中国制造的商品成本能够最小化,而更多的收益能分配到工人手中。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成本越低,越有竞争优势,从而能扩大生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储备就是这个良性循环的根基。
印度企业家伊什蒂亚克认为中国的银行体系比印度更加透明更加安全。他在印度创办工厂的时候,因为一些印度企业主联合印度银行的欺诈行为损失了上亿卢比。他说中国银行能提供4%利率的贷款,而印度的贷款利率一般都在10%~15%之间。过高的贷款利率分担到印度制造商品的成本之中,导致印度商品价格高而工人的收入反而更少。
日本经济学者北岛说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制造生态系统,而印度没有。如果你在中国开了一家工厂,基本上能够在当地找到所有原料或者零备件的供应商,并通过发达的供应链和基础设施讲这些产品输送到海外。
来自印度的巴苏·比斯瓦斯则认为中国商品价格更有竞争力的另一大原因就是中国工厂的自动化成都非常高。中国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中国工厂的机器人数量也远远超过印度,所以说,即便以后印度受过工程教育的人口数量追上中国,印度制造还是无法和中国制造相比——因为中国已经走在了转型的上升通道上,而印度仍然在基础制造业方面步履蹒跚且犹豫不决。
简单总结一下:中国的劳动效率大约是印度的3~5倍;中国的技术工人数量是印度的8~10倍;中国的物流成本只有印度的20%不到;中国工厂的总体自动化程度是印度的3~5倍。在这种现实下,印度制造拿什么来抢占“世界工厂”的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