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青岛市长沈鸿烈专注青岛故事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911/9433548.html

小时候,听邻居,一位港务局退休的老人讲解放前沈鸿烈的事,他说有一次沈鸿烈便服视察军用码头(大港3号码头)建设,见一国民党连长,拿着鞭子监工士兵及劳工干活,沈见状,一把将鞭子夺了下来,那连长大怒,刚要动手,被警卫人员扭了起来,沈摆了摆手,示意把人放开,警卫员说:这是沈司令,你竟敢无理!那连长一听,大惊失色,立正敬礼,双膝下跪,沈扶起他说不能用这种方式对待干活的人!那连长从此后,脱下上衣加入到施工行列,带头搬砖扛石。

事情真假无可考究,但老人说这是他亲眼所见。青岛的老人对沈鸿烈有好感的不少,因为沈在担任青岛市市长时做了不少实事,虽为国民党的市长,青岛的老百姓却念叨不忘。

沈鸿烈,年生于湖北天门,早年投身湖北新军黎元洪部,被选派日本海军学校留学。留学时加入同盟会。毕业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在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海军局任职。后追随张作霖创建东北海军,先后任张作霖公署航警处少将处长、东北渤海舰队上将副司令等职。

年11月任东北海军总司令。年任国民革命军海军第三舰队(驻青岛)司令。任青岛市市长,仍领海军。“七七”事变后,曾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等。

民国时期,青岛共有12位市长,其中以沈鸿烈最为著名。沈鸿烈主政青岛的6年主要有以下建树:一是编制城市规划。他任用中外著名的城市规划师为顾问,并对规划立法。确定了青岛发展三步走战略,即八大关—浮山—流亭、棘洪滩。这一理念可以说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30年代初,辟“八大关”为“特别规定建筑地”,至30年代末基本形成规模。年,颁布《青岛市暂行建筑规划》,对特别区域建筑物的高度、面积、建筑密度与建筑物高度之比等均作了详细规定,使青岛建筑更加规范。

年,制定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明确将青岛定位为“中国五大经济区中黄河区的出海口,工商、居住、旅游城市”。他尤其注重对崂山旅游景点的开发,经常游览崂山,进行考察,制定建设纲要等。

二是注重市政建设。他主政后,青岛的市政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前后修建了大港三号码头、青岛船坞、青岛体育场、青岛市礼堂、八大关、机场、中山路商业金融街区、馆陶路金融街等。

扩建和修建了青岛栈桥、薛家岛码头、四川路海军栈桥、小港第二码头。整修了市内主要交通道路,拓宽了崂山的道路,加修了崂山盘山梯子石阶,公路深入山区,汽车直达山下,登山曲径,砌成石阶。

青岛山路多,为了方便车夫拉车,在山路筑台阶时,两边铺上斜石板。为让拉板车的人歇脚、喝水、乘凉,还在路边建筑小亭。这些市政建设,市民看得见,摸得着,受益深,赞扬之声颇多。

三是重视基础教育。以前,青岛的几所学校皆为教会所办,穷人没资格进去,而且市民的受教育观念淡薄,贫苦百姓都希望子女早早谋生,以济家境。沈主政青岛后,接管了教会学校,每年拨专款用于教育,在城乡新建扩建了若干学校,如育才(青岛二中)中学、太平路小学、黄台路小学(现市北实验小学)、台东六路、云南路小学等,在农村,较大的村镇都建有完全小学,不少村子设立了初级小学,如双山学校、傅家埠村小学等。

四是建设平民住宅。30年代初,青岛市区建筑以工场、商店为多,住宅较少。除为数不多的公共建筑质量较高外,大多数的住宅建筑质量都较低下。

这一时期,台西镇海滩上出现了大量棚户,棚户多以炉渣、碎砖瓦搭垒,铁皮覆顶,高不足2米,间距米余,卫生条件极差,没有任何公共服务设施。沈鸿烈采取民建公助的方式,把部分棚户区改建成平民大院。

台西民众大院为行列式平房,间距3米,建筑基底面积平方米,建筑密度60%,设院门,砖木结构,每户有阁楼、公用供水和公厕。

台东、四方等地也都建有类似的平民住宅大院,供劳苦大众居住。各平民住宅大院附近,均辟有马路,有水电管道,并有小学、市场等。这在当时发达的欧美国家也为较先进之举。

为缓解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还另辟棚户区,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和城市规模。他还整修了西广场、马虎寓、脏土沟,设立了“救济院”、“习艺所”、“感化院”等。

五是发展农渔经济。沈注重农林畜牧品质改良与推广,择优质作物集中试验,将所得良种大量繁殖,推广使用。另外,还出台办法,奖励渔民改用机动渔船捕鱼。数年间,小港内旧式渔船显著减少,代之而起的是崭新的机动渔船,过去日本人垄断青岛市渔业的局面,从此改观。

沈鸿烈主政时,虽对青岛发展做出不少贡献,但因为其阶级立场所致,也忠实执行国民党反共方针,并在青岛为自己捞了不少“好处”。在崂山九水有他的别墅,在信号山路建筑一座大型住宅,给最宠爱的二太太,在山海关路三号建一所别墅给三太太,自己则和大太太住观海一路八号市长官邸。

他在青岛主政期间,因多次破坏中共组织,逮捕共产党人,并镇压工人罢工与学生运动,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奖许青岛市为“全国模范市”称号。

~年间,日本意欲再度占领青岛,加之“西安事变”等缘故,沈鸿烈进退维谷疲于周旋,已无暇于城市发展。抗日战争初期,他与八路军及其他抗日革命力量的合作关系尚好,曾制定实施八条抗日施政方针。但随着蒋介石反共不抵抗政策的加紧推行,沈鸿烈开始反共。

年春,沈部秦启荣制造了杀害我八路军干部的“太和惨案”,破坏我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斗争。“皖南事变”之后,沈鸿烈公开打出“防共、限共、反共、剿共”的旗号。

沈鸿烈年随蒋去台,只得了一个“总统府战略顾问”的闲职,年病逝于台湾。

(本文发表于年9月16日,有改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42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